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kaifengsz.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kaifengsz.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kaifengsz.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kaifengsz.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直播实录_米乐体育app下载安卓-M6米乐官网下载
新闻资讯

MCT电缆穿墙模块

news and information


米乐体育app下载安卓:直播实录

2023-12-28 17:49:10 | 来源:M6米乐官网 作者:m6米乐官网下载

  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了一些,提早了有半个月。伴着春季里温暖的日光和微风,北京的“蓝天”也重现,一时间让老百姓们都心情荡漾,纷纷走出去踏春。特别高兴能在这么舒适的季节与各位相聚在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的现场,和大家一同探讨吸碳建筑和空气质量改善的相关线 ]

  [主持人]由于地球暖化问题日渐严重,造成各种灾难接踵而至,应对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挑战和必为之事。中国也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方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标达到20%左右;并以2005年为基准年,定下了碳排放在2030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

  [主持人]吸碳节能、垂直森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恢复地球森林的目标,为了推动吸碳节能、垂直森林、绿色抗暖化建筑的精进与普及,中国建筑学会和台湾绿领协会主办了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希冀国际与两岸携手,一同推动吸碳节能、垂直森林、绿色抗暖化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一同致力于恢复地球森林。并邀请国际知名的致力于吸碳节能、垂直森林、绿色抗暖化的建筑设计师,共襄盛举,将吸碳节能的设计理念由两岸推广至世界。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两岸企业家峰会的支持。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嘉宾、朋友的光临!首先,请允许我先向大家隆重介绍今天莅临现场的领导和嘉宾,由于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比较多,请大家在我介绍完后一并鼓掌,他们是:原环保部副部长,现任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潘岳;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 刘华;商务部原副部长、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秘书长 魏建国;原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两岸企业峰会台湾秘书长 陈瑞隆;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巡视员 倪江波;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冯志刚;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 刘鸿志;住建部计划财务外事司多边处调研员 张彦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研究和规划处 崔萌女士;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建筑节能处助理调研员 胥小龙;

  [主持人]本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 本研讨会主办单位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 陈重仁;本研讨会协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正高/主任 刘平;本次大会主席、亚洲大学教授 刘育东;东丰雄建筑事务所代表竹内申一(Shinichi Takeuchi) ;意大利建筑师斯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法国生态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Vincent Callebaut);马来西亚生态建筑师杨经文(Ken Yeang);荷兰MVRDV事务所代表 玛塔·普素 Marta Pozo;丹麦JDS建筑师事务所代表 周有为 (Yuval Zohar);清华大学教授 林波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上海分院副院长 张崟。欢迎他们!

  [主持人]本次研讨会也得到了两岸企业界的支持,尤其是台湾威京总部集团的全力支持,台湾威京总部集团的沈庆京主席、威京总部集团扬州京华城中城董事长骆俊福、威京总部集团扬州京华城中城副董事长沈辉庭,也来到了研讨会现场,欢迎你们莅临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的现场!欢迎你们的到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所有到场地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主持人]首先,有请本次大会大陆方面的主办方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致辞。掌声有请。

  [修龙]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大家早上好。 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37年之后再次召开;今年年初《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发表。时隔60年后,将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发展为“适当永远、经济、绿色、美观”,绿色提升为新时期建筑方针的内容之一,并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从始至终坚持的建筑发展方向。

  [修龙]今天,我们与台湾绿领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在北京举办“2016年吸碳建筑研讨会”,邀请两岸和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就绿色吸碳建筑理念进行交流,介绍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设计实践经验,我认为,本次研讨会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

  [修龙]首先,绿色建筑是两岸建筑师的共识。在城市化率逐步的提升,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大背景下,两岸建筑师第一次将绿色建筑作为交流主题,反映了两岸建筑师和建筑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也说明保护环境,降低建筑能耗是两岸建筑师的共同认识。2014年以来,大陆多部有关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材推广的标准、方案密集出台,绿色建筑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更是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今天,两岸专家在此以“吸碳建筑”为题展开研讨,说明两岸建筑界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已经达成高度共识。

  [修龙]其次,绿色建筑将为两岸建筑师的技术交流和执业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两岸建筑师和建筑界人士在绿色吸碳建筑方面都做了很多好的尝试,也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两岸建筑界可以在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相互取长补短,在绿色建筑这样的平台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职业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加强互动,为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建筑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修龙]第三,希冀研讨会逐步推动绿色建筑向前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学术问题是需要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需要填补,在设计、施工、材料、维护等诸多环节还有需要加强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通过此类研讨会,可以帮助业界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通过交流碰撞,巩固已有的交流成果,并推动形成新的共识,为两岸绿色建筑的发展添一把柴,加一把力。

  [修龙]各位代表各位来宾,作为此次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的理事长,我诚挚感谢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对本次会议召开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希望我们大家在交流中都有所收获,并祝大家在北京生活愉快。谢谢!

  [主持人]感谢修龙理事长的致辞,本次研讨会得到了相关部委的全力支持,有请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致欢迎辞。掌声有请。

  [刘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台湾绿领协会,携手在此地隆重举办“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来自六个国家的国际绿化建筑的大师以及学有专精的热心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关注温室效应、地球暖化所引发的气候变迁现象,致力提出有效改善对策,藉以唤起政府与民众重视此严峻议题,个人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盛会,我以一位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身份,在此向出席大会的代表们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刘华]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去年在巴黎召开大会,本次峰会外界视为是6年来在处理全球暖化议题上,达成最具进展成果的气候峰会。此次峰会共有195个国家共同签署协议,对我们从事环保事业工作者来说,这是一项振奋人心的讯息,相对的也倍感责任重大,尤其是中国对于减排的国家自主承诺,尽举国之力,不断奋进才能达成,也才不负全球人类对于中国引领抗暖化工作的期许。

  [刘华]在地球暖化日趋严重之际,世界各地频频出现气候异常造成的各种灾难。之前新闻上还看到因气候暖化严重,海冰形成的速度缓慢,让北极熊能够觅食的时间越来越短,长时间找不到东西吃,饿坏的它们只好用其他办法维持生命,因此不时会传出北极熊潜入城镇找食物,攻击人类也是时有所闻,现在更出现了同类相食的现象,专家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再不改善,北极熊同类互食的情况,将会慢慢的普遍。

  [刘华]气候暖化带给人类居住环境遭受空前的威胁,海水上升造成沿海城市有淹没的危机。气候暖化造成粮食短缺,恐会引起抢夺粮食的战争,这已造成全人类当前最迫切的生存挑战。本人长期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呼吁各界一定要重视地球暖化造成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对人类的危害,并应立即采取具体行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居住空间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时应是每一位地球公民有自觉要抗暖化的时候了。期盼恢复生机盎然的地球森林,还给全人类一个洁净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刘华]对抗地球暖化,恢复地球森林,这也是我与在座两岸及世界各地的好朋友们共同的心愿。主动吸碳功能的垂直森林住宅,就可以主动进行吸碳作用,利用建筑物种植灌木,进行空气净化。这次的研讨会就希望能抛砖引玉,除将此宝贵经验与技术方案,主动分享给全世界,也希望政府重视此议题,可以提出奖励政策给开发商甚至于给买房子的民众,鼓励开发商多兴建此类建筑,也鼓励民众多选择此类环保建筑居住。

  [刘华]本次大会所邀请莅会的讲师,皆是享誉国际的“绿色生态建筑”大师,相聚一堂,携手连心倡议吸碳节能抗暖化建筑技术,一方面大力推动凝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趋势共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恢复地球森林生机尽力!大会设定如此深具前瞻性的研讨目标,必定深受两岸产官学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除此外,也期待能将此别具意义的建筑技术理念,因时顺势展现到两岸与世界各角落。衷心期盼两岸的学者、专家,今天与世界各方菁英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此一利己利人的吸碳抗暖化建筑发展议题,能够齐心携手合作,在普及吸碳、抗暖化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研究出全面且深化的解决方案,在对抗地球暖化问题方面取得具体贡献,进而建设代代中华子孙的乐业幸福。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嘉宾健康愉快。

  [主持人]感谢刘总工的致辞,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秘书长陈瑞隆今天也远道而来,让我们有请他上台致辞。

  [陈瑞隆]尊敬的修龙理事长、潘岳部长、刘华总工程师,包括抽出宝贵时间出席研讨会的嘉宾,以及今天研讨会的赞助人威京集团的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

  [陈瑞隆]今天,2016年吸碳建筑研讨会在北京隆重的举行,非常荣幸有机会代表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地区的理事会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特别高兴有机会跟在座的来自两岸和来自各国的学者、专家共同来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建筑的吸碳来对抗全球暖化的趋势。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以两岸民间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合作交流平台,峰会自从成立以来,可以说很看重如何来通过两岸产业的合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事实上,我们也非常积极地通过峰会所成立的能源石化装备推动小组,非常积极地推动两岸产业在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产品、装备方面,加强非常紧密的合作。

  [陈瑞隆]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成果非常的丰硕。去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议,就是说各国都同意从2021年开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意要自动义务性的缩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陈瑞隆]事实上,我们对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后遗症都已知晓,包括水灾和旱灾的频率大幅的提升,海平面直线上升,造成人类居住的土地有可能被海水淹没,最严重的是气候的变化会造成全世界各地粮食生产的重大冲击,有可能造成粮食短缺的危机。这些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决定通过共同的努力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对抗全球暖化的趋势,这是我们一定要要很看重的一个要点。

  [陈瑞隆]今天的研讨会主要是希望在现有很多有关节能减排的相关的措施当中推陈出新,提出创新性的做法。因为过去大家就已经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了,而今天的研讨会要更积极地通过绿色建筑的概念,希望把已经存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让整个大气层的含碳量大幅的降低,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利用绿色建筑来达成抗暖化的目标,能够说是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在台北有一些绿色建筑希望能够通过垂直立面来种植数目,除了能美观以外,还能够达到节能减排吸碳的效果,可以说一举两得。

  [陈瑞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建筑技术能解决过去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怎么样在建筑物的落地板载种植物,以及植物栽种完了以后所涉及到的风力、阳光的问题,都能够最终靠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加以克服。台北这方面做的最成功、最杰出的就是沈主席所主导的美伦美奂的建筑物。这栋建筑已经在2016年获得CIN,评选为地球城市第九大地标,能够说是相当杰出的一栋建筑物。欢迎在座的各位贵宾,有机会的话,到台北来参观一下,它确实已经做到吸碳节能,而且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标。

  [陈瑞隆]不仅台北,两岸也有很多绿色建筑都在规划当中。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研讨会能够让两岸的企业家,真正能够体会到他们应该尽企业的社会责任,热情参加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特别是两岸企业家,可以在这方面多尽一点心力,同时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资费的优惠,以及财政的补助让这样的观念,让绿色建筑的做法能够普遍为一般民众接受。当然,最重要的是开发商,应该要有决心,一起来一起努力,推动绿色建筑的概念,让我们唯一的地球上的子子孙孙能够继续在美好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我想,今天的研讨会可以说非常的重要,对未来整个地球,全世界的永续发展有很重要的启发性的作用。

  [陈瑞隆]所以,今天特别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研讨,预祝今天的研讨会顺利圆满成功,也祝在座的各位贵宾、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各位!

  [主持人]很谢谢陈瑞隆秘书长的精彩致辞!下面进入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演讲环节,首先有请本次大会主席,哈佛大学建筑博士,新竹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创所教授,亚洲大学前副校长,现任亚洲大学讲座教授与安藤忠雄现代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育东教授上台演讲,他将就“21世纪森林建筑--评论回顾”与我们做有关分享。掌声有请刘育东教授!

  [刘育东]今天很高兴能够在钓鱼台国宾馆跟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今天特别感谢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和陈理事长两位,非常辛苦。谢谢住建部、环保部,尤其是陈部长亲自给我们致辞,非常感谢。

  [刘育东]建筑界应该回顾一下到底我们现在最在乎的课题有哪些? 今天是2016,21世纪的第16年,我们人类在第19世纪的时候一直希望挣脱过去非常多的困难,当时的建筑界期待着20世纪。在20世纪经过了那么久的时候,我小时候念建筑系,一直期待21世纪,我们今天就在21世纪的第16年。今天有从全国各地来的建筑师、建筑学者和热爱建筑的一些朋友。21世纪和20世纪有什么不同?到了世纪之末由于数码科技、数字的科技发展,人类建筑开始走向弯弯曲曲的纯艺术的发展。

  [刘育东]在法国70年代重要的20世纪的代表建筑大师Piano曾在城市发展上定位了这样的发展,到了20世纪的罗马音乐厅,除了弯弯曲曲,让建筑有新的艺术型的发展之外,是地球面临的浩劫。当Piano先生看到了人类的建筑可能到了过度发展的时期时,很难想象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大师开始非常关切建筑以外的绿色发展。香港的汇丰大楼,70、80年代是20世纪的地标,盖这栋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建筑的功能和形体,同时还必须关切所有的可持续性,在风、能源、自然采光、通风下能做节能能源的可持续性建筑。

  [刘育东]建筑在过去的历史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筑和自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让这些引领人类建筑思潮的大师们都在改变。人类最早在澳洲的森林里面用树枝、树叶盖房子。最有名的是爱尔兰的草皮房屋,在冰岛,草皮变成建筑的屋顶。西班牙的住家,因为要绿化,当时没有好的经济和科技,所以用盆栽来抗气候的变化。巴比伦的空中花园,2600年前就把大树种在高楼上。

  [刘育东]所有学建筑的人都知道古罗马建筑这个万神庙,虽然没有绿的元素,但是希望让天空、阳光、水直接可以进来,让建筑跟人跟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到了16世纪的时候,城市虽然很想跟自然融合,但是你会发现罗马开始以建筑为地标,以建筑为思考,那时候我们慢慢的忘记了自然。即使到了Palmanova,17世纪的城市,周边有很好的绿色,但是周边只点缀了一点树木和一点点公园,人类的城市开始跟土地抢颜色。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建筑师脑中想象的现代城市,要为人类解决居住的问题,但是绿色、环境也慢慢的消失。当我们的建筑一而再、再而三慢慢充满在城市里面之后,Le corbusier讲出生活是对的,我们想要绿色的生活,但是建筑师错了,他们只在塑造空间。莱特在1930年在宾州盖了有机建筑,来环保绿彩。建筑要用最低的能源、最低的成本,并且要兼顾如何跟绿色的森林在一起。

  [刘育东]我们都期望都市里有特别好的环境,好的环境里面建筑和绿色有融合吗?实际上,我们把全部的森林变成了房子,只有在小小的地方留下中央公园。这样够吗?许多建筑师在20世纪末期开始反省,有7个。

  [刘育东]反思与探索1:有机建筑。最早希望在巴塞罗那要建筑物不再只是方盒子,而是能与树木为伍的圣家堂。 反思与探索2:建筑师希望直接把建筑盖在自然当中,以前有在树林里面的建筑。2001年的奥地利的建筑躲避在树林里面,在纽西兰房子就是树林的一部分,你分不出哪里树哪里是建筑物。在瑞典盖了一个小的旅馆,不要看到房子,全部用玻璃,看到的全部是树林。这样的方式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你是离群所居,离开了我们绝大部分人必须留在的城市。

  [刘育东]反思与探索3:生态科技高科技做出可持续性建筑,也就是生态建筑。26年前,人类要高楼的时候,希望考虑到它的永续和可能性,当时提出垂直景观、绿色摩天大楼、绿色都市计划、生态建筑师。在上个世纪结束之前,就希望可以让绿进入到高楼,让我们居住到高楼当中,就像以前我们在森林当中。Richard Rogers在马德里的机场,希望把绿色材料放进机场里去,变成可持续公共绿色建筑的范例,台北的机场就是由他建造的。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跟意大利合作的可持续性建筑,希望可以在所有的高科技、可持续性科技的发展之下开展出新的美学,不会因建筑的可持续性就不美。在全部的楼层里把新的洁净科技加进来。

  [刘育东]反思与探索4:低科技,当地自然材料的建筑。在美国建造一个树屋,人都住到树上。Piano在一九九几的时候就说,我到了大洋洲岛上应该盖什么样的房子,盖一个摩天大楼、水泥房子,还是用当地最自然的材料盖一个房子。建筑大师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用当地的木材建文化中心。日本的板冒,是一个年轻建筑师,他想不再用传统建筑材料,要创造一个新的可回收的纸做的,所以在庞毕中心有这样一个前卫的可回收的建筑进行使用。 反思与探索5:生命周期,回收建筑。柏林在Norman Foster的发展下,要做一个新的和旧的融合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能保护环境。这样的发展中,阳光可以直接照下来,二楼、一楼不用开灯,晚上一楼开灯的时候,上面不用打光,这是最简单的可以做的,可以让建筑永久的留存下去。在一个旧的废弃的瓦斯工厂里,要盖一个新的美术馆,非常佩服业主请到Herzog de Meuron,让新的美术馆有新的生命,能够延伸,新旧融合,建筑就可以永远维持下去。

  [刘育东]反思与探索6:植生墙垂直地景绿色建筑。西班牙把绿色的素材变成建筑素材,跟建筑新元素一起创作。慢慢的变多的建筑物把草皮直接种在了屋顶。 反思与探索7:空中数目垂直森林想象与实现。我们大家都希望在前面六种工作方法下,有更多的突破,像巴比伦空中花园一样,有没机会让大树直接上高楼?这里面牵扯的是设计理念、建筑技术、价值观,决定性跟地球新的一种伦理和一种新道德。

  [刘育东]1982年美国非常著名的景观学者,希望把绿色一起带进天空。实际上,这样的把绿色带进天空的想法在1982不容易做到。2000年在汉诺威的世博会有个建筑是把一层楼直接变成了树林。JDS在2007年斯德哥尔摩希望让绿色公园、绿色大道进到图书馆,变成一个绿色的森林。最近在杭州让树林进入到大型的展示中心、商场。除了建筑形态的变化之外,绿色,尤其是大树、乔木能够变成建筑师新的元素。 杨经文在亚洲各国、欧洲提出能够有很多的绿色加进建筑来,在剖面上,以前我们正真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梁柱,现在剖面上同时要有树木。在新加坡跟其他的几个地方和最近完工的项目,理念上有尊重树林、尊重森林的发展,希望在高楼上能够有空中花园。这样的建筑很困难,但是大家在这样的建筑里面是多么的享受。文森·卡勒柏的建筑,希望人类的高楼有革命性的不同,观念形的不同。

  [刘育东]我们在20世纪到21世纪有这么多的名词,而我们真正看到的状况是虽然理想很高,诚意很高,但是结果用一个高标准来看的话,非常不好。你可以看一看北京,现在的北京在卫星图上,为了人类的居住,原来的青山绿水呢?近看的时候发现,真正的绿色的部分相当少。台北一模一样,原来这么好的绿,为了人类的居住现在只剩下一点点森林公园我们就很开心了。刚刚修理事长提到了美国气候中心在巴黎峰会之前公布的几张图告诉我们,人类在200年内如果不认线 ]

  [刘育东]我们该来思考一件事情,人类的居住够了吗?以前不够,20世纪不够,现在应该够了,不要再建造了,已经够住了。什么是美学,什么是价值,建筑该如何发展?我们该跟艺术学习?建筑应该建立以生态为重的新的价值观,什么是未来21世纪重要的建筑由我们来定义,由在乎生态、在乎绿色、在乎森林的人来定义,我们要定义出自己生态的美学。如果我们不做的话,有人会控诉,在纽约因没有绿色,艺术家就在美术馆前面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花圃,因为他要让下一代能够有浇花、浇草的经验,不要在都市丛林里面失去这样的体验。[ 2016-04-19 11:18 ]

  [刘育东]今天很开心能够请到伊东先生的代表竹内申一先生,请到文森·卡勒柏、斯丹法诺·博埃里、杨经文、玛塔·普素、周有为来到会议的现场。不管怎么做,21世纪还有84年,人类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会更多努力的机会,让我们共同迈向恢复森林般,跟森林公处的森林建筑。[ 2016-04-19 11:19 ]

  [主持人]感谢刘教授的发言,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师Stefano Boeri自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受聘担任米兰市文化设计時尚顾问。于2004年至2007年间担任国际杂志「Domus」主编。他不仅是米兰理工大学都市设计教授,他更受邀至哈佛设计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及贝拉罕建筑学院等等知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接下来有请斯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致辞,他将要与我们分享的内容是“迈向森林城市——生物多样性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掌声有请。[ 2016-04-19 12:19 ]

  [斯丹法诺·博埃里]很谢谢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会议。自从2009年以来,就有了绿色发展的誓言和宣言,怎么样应对绿色发展,怎么样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我们正在做的一切是将三个主要的方面放在一起。一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怎么样发展实施在机械上的方法,通过这一些方法让我们在城市中找到比较大的空间,使用可持续发展能源。二是文化的发展,如何让城市在文化上适于接纳更多的人。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而是必须要询问相关的人士,来了解为什么自然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因我们知道这是非常细致的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要小心翼翼来处理这部分。[ 2016-04-19 12:01 ]

  [斯丹法诺·博埃里]这一切都是最开始的一点,不仅是中国,在欧洲、北美,这些理念都是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人口过密,只是把它单纯的解释为一些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扩张的问题。大家都非常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是对我们将来创造了更大的困难。这一点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要行动起来。设想一下未来,我们是没办法掌控未来的,一旦这样想的话,我们就必须迈向前进。从中国来看,我们很难控制,很难测量城市发展的速度,这就是新的城市理念。[ 2016-04-19 12:04 ]

  [斯丹法诺·博埃里]说一下生态多样化和物种灭绝的问题。物种灭绝减少了整个地球上生存的物种,这是咱们不可以遗忘的。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我们正在试图建立关于不一样的物种的孵化器,丰富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我们在米兰世博会上曾经展示过一个范例,展示了未来的居住区域,能吸收二氧化碳,整个城市的遗产都来源于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的食品住所安全,这源于科技的发展,也跟生态多样息相关,这一切必须得说的一点,水是很重要的。很多国家都缺水,简而言之,这点我们强调了很多遍,无论是沿海国家、北非国家,这些都是格外的简单的想法,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把水作为水渠引源,采用这样的电力设施,从海中,把海水引到城市中,这种设备能够将可持续发展能源与文化相结合。当有任何极端气候变化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应对未来了。[ 2016-04-19 12:07 ]

  [斯丹法诺·博埃里]我的观点是,我们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将来的方向只有一条路,至关重要是保护环境,对我们而言不是如何减排的问题,或者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解决其它物种的问题。我们要从其它物种的角度来观察整个社会,大家可以看到垂直森林,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了解如何在城市中建立越来越多的森林。我的这个想法是在2005年、2006年左右,在2000多米的坡度上,这一切都是由玻璃建筑的,是不是有一种独特的方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可以绿化城市呢?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有时候也有一些缺点,其中包括对地面光线的折射,地面热量吸收,它们并不是最好的建筑材料,包括对室内、室外两方面而言,都不是特别好的建筑材料。在一开始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应该如何处理碳吸收的问题呢?[ 2016-04-19 12:27 ]

  [斯丹法诺·博埃里]第一点是垂直森林,这是我们与自然界的一种选择。我们来到热带的时候,会看到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我们确实在想高空对于一个人而言,人均树木的拥有量不到两棵,我们确实想要尽可能多的树木。在这样一个垂直森林里面,有很多树,对环境保护非常有效。另外,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间?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而言,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我们需要有一些吸尘设备,我们不知道这些叶子,这些树木对于吸碳有多大的功效。所以,在米兰这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到,碳能源非常的有效。这是我对于生物多样化想要解释的事情。每个季节的树种都在变化,对于整个城市居民而言,非常有益处。[ 2016-04-19 12:30 ]

  [斯丹法诺·博埃里]还有维护的问题和分解的问题。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垂直森林是如何建造的,需要有足够的水份,因为我们希望森林能够吸收来自地面的水份。我们把一棵一棵树放到整个建筑上。给大家放一下视频,这是2015年最后放上去的一棵树,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墙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可以看到我们面临多少层的建筑,面临多少困难。这是一张关于迈阿密,佛罗里达州做树的防风能力的测试的照片,通过风速测试,大部分树可以抵挡6级的风速,我们要确保树林不能因为台风和其它问题受到任何的损伤。 一年之前我们得出了结论,树长的非常好,现在整个建筑已经做完了,所有的不同方面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这是几个月之前完成的事情。[ 2016-04-19 12:35 ]

  [斯丹法诺·博埃里]下面给大家播放一个短视频,整个开幕式和建筑的建设情况。这是2014年10月10号的时候,到现在又过了快三年了。第一棵树是三年之前种的,最后一棵树是两年半之前种的。现在可以看到,所有的物种都在此居住,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良好。我们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只是想要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创造土壤,土壤必须要进化,土壤不能够过于轻,也不能过重,如果过重的话就会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质量上的影响,这也确实是我们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我而言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就建筑本身而言就特别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观测整个建筑的发展,最后能够赢得奖项,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这只是一个实验而已,对于实验最好的结果是实验成功了,有助于解决现在的吸碳和绿色的问题。[ 2016-04-19 13:57 ]

  [斯丹法诺·博埃里]现在我们想的是,如何快速的走到下一步,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必须要有这种形式的垂直森林,有助于将来的不断发展。二是如何建立垂直森林和绿色园林呢?对于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言,其实是绿色多样化的问题。我们现在做的是两种新的形式,我们赢得了比赛,所以开始做第二个垂直森林。垂直森林2号是在贵州做的,中国西南的地质地貌非常特别,这是一个将树建在建筑立面的结构。我们还在重庆做了一个实验,通过把树木植在垂直森林里,能够成功的改变整个城市的绿色,随着这个建筑数量不断地增长,仿佛通往了森林之城。这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想象未来的城市将变成水泥森林,而需要想象如何创造一个新的城市,这对我而言,对中国而言,对于其他的大洲而言都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参加了巴黎21国缔约国大会,在这次联合国介绍会上介绍了相关的建筑材料,介绍了如何建立新的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如何建立垂直森林项目。[ 2016-04-19 14:04 ]

  [斯丹法诺·博埃里]屏幕上是我们刚刚在米兰做完的一个项目,这是都是由树木建成的,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必须要将生活必备的设施添加上绿色环境,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非常重要。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关于我们如何对绿植进行维护的。 非常感谢大家![ 2016-04-19 14:10 ]

  [主持人]感谢博埃里先生的精彩演讲,接下来要上台演讲的嘉宾是ARCHIBIOTIC,也就是“生态建筑”概念的创建者;他被选为五十大「绿色星球建筑师」之一, 2014年,他的工作室在纽约获芝加哥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国际建筑奖」,表彰其预计2017年将在台北竣工的的生态住宅大楼「陶朱隐园」。纽约時代杂志将他誉为「在处理全球环境与社会问题上,最具生态前瞻性的设计师之一」。他就是著名的法国生态建筑师文森特·卡勒博(Vincent Callebaut),他演讲的题目是“生态城市”,掌声有请。[ 2016-04-19 14:18 ]

  [文森特·卡勒博]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来这里参加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研究未来吸碳的城市,怎样的一个城市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这个城市能够为自己的居民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低碳的生活方式。今天主要讲两个主题:一是能源的去集权化,因为今天我们能够建造很多的建筑,这些建筑可以称之为聚集的能耗建筑,能够提供更多的能源生产而不是消耗;二是谈一谈粮食的去工业化。在20世纪农业以化肥为基础,到了21世纪农业应该以生态农业为基石。[ 2016-04-19 14:26 ]

  [文森特·卡勒博]我作为一个建筑师,始终特别感兴趣的是活生生的世界。在30多亿年当中,只有1%的生物能够存活下来,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它们是非常好的搞研究的实验室。现在我们应该做一个生物建筑、有机建筑,要分析哪些建筑材料是最有效的,是来自自然的,最有效的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是什么,可以在所有的生物中间建立有机的平衡,而不是仅仅把人类作为城市的中心。在自然中我们应该发展有机的建筑,这些有机的建筑取材于自然的生物态资源,欧洲的生态建筑都是取材当地的矿石质资源和植物,它们象征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今年我38岁,我是1977年出生,在我73岁的时候会看到,地球上会有90多亿人口,现在这90亿人口70%都生活在城市当中。从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转型成可再生能源的经济,这是巴黎气候峰会中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怎样能够成功呢?今天我们就提出一些建议,完成智能建筑。[ 2016-04-19 14:30 ]

  [文森特·卡勒博]这两年,我们有机会赢得了欧洲建筑大奖,勾画首都巴黎低碳城市这样一个前景,建造一个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建筑,同时又能更好的尊重自然,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进一步加强巴黎市中心的功能,以便更好的减少巴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使建筑能够更好的吸纳城市功能。巴黎城市建筑项目归集了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他们来自全世界。首先从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可以看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植物的城市,在城市的中心能够体现出自然的风景,不仅具有美学的感觉,同时还能够生产有机农业,在所有的屋顶和墙体上实现这样的生产,使城市植物化,而且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抵御气候的极端变化和全球变暖,可以降低城市的温度,能够降低2—3度。我们从埃菲尔铁塔来到市中心,可以看到巴黎最孤岛的大街,我们用奥斯曼的建筑,建造一种垂直性的建筑,在房顶形成吸收太阳能的植物层,每一个房间都能够有垂直的植栽,使每个居民能够自己生产水果和蔬菜。这些建筑群体有两个水晶墙,能够使水流下来,收集起来以后还可以生产能源。对巴黎最大的挑战不是建造一个新的城市,或者说把旧的城市拆掉,我们应该实现历史的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完美结合,能够使所有的巴黎城的建筑既能够生产能源,能够给临近的建筑供能源,使所有的进驻都是低碳的。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建筑,在塞纳河畔,塞纳河桥上是可以居住的,这是一个发电的机组,可以自主生产电能,把水的运动转化成电能,它是一个集办公和住宅功能于一体的桥。我们的目标使这样一个桥成为一个城市新的地标,而且它能够和巴黎的1000多年的历史建筑很好的融为一体。[ 2016-04-19 14:34 ]

  [文森特·卡勒博]看一下现有建筑的改造。他们在40—50年前建造的,图上这个建筑是用水泥和钢筋建造的,这里有一个中央公园,这个公园是垂直性的纵向的,有很多的植物群体,这个中央公园是24小时对公众开放的,巴黎人在这里摘水果和蔬菜。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森林般的建筑会产生有机垃圾,在21世纪有机垃圾是可再生的,可回收的资源,所有没有被植物所吸收的垃圾能够产生电能和热能,把它们再输送到建筑当中去,进行再循环、再利用。我们通过这样一种在墙体内部安装一个通道,它是双层的,绿色的植物,能够用于生产热能和电能这样的补充性的资源。[ 2016-04-19 14:37 ]

  [文森特·卡勒博]看一下大屏幕的住宅楼,每个塔楼周围都有垂直的花园和双层土层支撑这些植物,未来还要加上生产热能的建筑,能够吸收太阳能,通过现在有关几个建筑群的屋顶吸收太阳能,输送到一个中央热能发生室,完全可以自主提供能源。更远一些可以建造能够排污除污的建筑,要采用新的建筑材料。比如说用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建造一个墙体,需要用树叶这样的资源做一个墙体,自己能够生产能源,因此这样一个墙体层能够吸收污染。我们在巴黎设想开发这样的项目。[ 2016-04-19 14:39 ]

  [文森特·卡勒博]另外一个是大学生宿舍,比如说12平米的宿舍单元可以在工厂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和组合,这些小的房间是重叠的,可以形成变化的,可以任意组合的非常具有弹性的建筑。在环巴黎的道路,还要建造环巴黎的森林带,来更好的吸碳。再比如,我们在建造城市农场建筑时,有重叠的建筑和实栽层,在建筑当中,在市中心生产蔬菜和水果,以避免能够在农村生产蔬菜、水果,再运到城市里面,会消耗能源和排放二氧化碳,使巴黎未来的居民百分之百自主的在蔬菜水果方面自给自足,所有的垃圾都能够循环再利用,产生生物垃圾,通过发酵、堆肥的方法来生产燃料。[ 2016-04-19 14:42 ]

  [文森特·卡勒博]我们还可以提供足够的光线、光照、热量,现在这里是办公区域(大屏幕),可以利用农业产生的热量提供照明。巴黎最大的火车站(大屏幕),世界上第三大火车站,每天有将近70万的旅客往来,这里没有很多的通风口,所以我们要利用旅客提供的能量,他们在走路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能量,地面能够吸收这些能量,转化这些能量,使每个人产生的能量吸收过来,转化成电能。洛桑大学的专家发明了这样一种方法,利用双层玻璃,就像一个树叶一样,能够吸收阳光产生能量。我们开发了一整个社区,能够提供300%的所需求的能量,同时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够给周边提供相应的能量。[ 2016-04-19 14:44 ]

  [文森特·卡勒博]我们通过现有的科技手段,能够建造能量自给自足的建筑,而且能够提供富余30%的能量给周边的建筑。我们在巴黎设想了生态、有机食品、能源,三个主题支撑未来的巴黎的新的愿景。我们的目标是从20世纪的传统农业生产,以使用化肥,会造成很多的垃圾和污染转向循环经济,使生产和消费都可以循环再利用。最终的目的是设想未来的城市,就像一个热带森林,像亚马逊森样一样,只是使用太阳作为能源,从树上掉下来的树叶都是一种自然资源,为其它的生物种类提供食物,我们要采用这样一种原理来设想未来的城市。[ 2016-04-19 14:45 ]

  [文森特·卡勒博]第一个实验是台北的陶朱隐园,这是我们实践的一个项目,和台北两家公司一起合作,组成国际建筑师团队,由美国、台湾、巴黎建筑师,还有一个日本企业一起参与,以便能够完成这样一个生态有机建筑样板。它能够提供积极的能源,能够完全取材于自然,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机的建筑。这个塔100米高,有100多层,取材于太极的哲学思想,这个塔是圆形的循环制结构,体现人和环境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要以标准化的模式发展未来的低碳建筑。有四条大道通向这个塔楼,形成循环性的“X”状的建筑,从侧面看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能够体现出四个不同的体面的形状。我们的目的是和植物实现互动,在建筑的后面像山,配成这样的景观,做成一体的景色。形成有机的建筑,吸收太阳能,能够形成在植物和能源方面的有机互动,是一个积极的能源建筑。这样一个建筑体流体性非常强,这样一个塔楼是90度的旋转,能够形成可再生能源,以便尽可能减少能耗,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刚才我们所说的,和太平洋集团做这样一个讨论,安排一些植栽,种一些树,它们是种在双层的地板上,这样能够更好的与台北当地的风景融合,为生长环境提供很好的条件。[ 2016-04-19 14:54 ]

  [文森特·卡勒博]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大屏幕),通过自己提供能源可以照明,尽可能减少在建筑内使用机械设备,尽可能的使阳台植物化,通过植物的透气功能减少建筑体内的温度。我们还采用了一些废弃的建筑材料,它们都是有机的建筑材料。最后,我们试图引入自然的通风和光线,可以在每一层都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目的是减少整个塔楼的能耗。[ 2016-04-19 14:56 ]

  [文森特·卡勒博]新的国际环保标准和建筑标准,即建筑在建造期间、使用期间,以及在未来的回收期间,看每一栋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减少钢材的使用。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高性能的钢材,是在日本生产的钢材,使它们能够在环保方面更有效。另外一个大的挑战左侧是城市(大屏幕),右侧是建筑塔楼,要实现建筑良好的抗震功能,特别是地基。这个建筑正在施工当中,原则上在明年年底可以交付使用,从整个结构来讲,这是台湾的建筑师设计的。我们的概念是形成一个纵向建筑,就像在滑雪的时候要有两个滑雪杆来保持平衡一样,我们也是采用这样的原理,一个建筑由两个支柱来支撑它的平衡,在中间和两个支柱间采用了一种建筑材料,避免形成很多的墙体,结构就像左侧的照片一样(大屏幕),这样的结构构架非常具有弹性,使居民能够自主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安排自己的居室和阳台,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空间。[ 2016-04-19 15:05 ]

  [文森特·卡勒博]我们把建筑抗震的墙体引入了植栽,创造自然的照明。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能源,有意思的是,我们创造这样的建筑样本,把这样一个设计技术大规模的使用起来,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减少这类建筑的成本。这样一个建筑群体高度都比较高,都是吸碳和低碳环保的建筑。 在这里可以看到(大屏幕),这个项目所有团队成员,把每个大洲,每个国家不同的经验和建筑知识、设想融合在一起。[ 2016-04-19 15:14 ]

  [文森特·卡勒博]最后介绍的项目,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项目,是一个理想国。它完全用木材建造,它有6个塔,由植物化的通道连接,有办公室、住宅,只使用了25%的水泥和钢材,其它都是木材。我们采用了世界上最高的树作为木材,这个树一共132米高,在新德里一个新街区建造的。它也可以自主提供能源,有太阳板来吸收太阳能。有一个有机农业系统,可以种粮食、蔬菜、水果,使居民能够自己种花园,实现食品的自给自足。6个塔楼能够形成公共空间,可以做体育活动、休闲。还有农业活动区域,每个温室每年能够生产25公斤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用化肥、除草剂、杀虫剂,我们只是把不同的建筑混栽在一起。外墙是采用木材,和绿色形成很好的和谐,有不同的通道,连接不同的层面。它的建筑结构比较简单,木机构为主,右侧是木结构,形成建筑的有机曲线结构。中心是钢质结构,有不同的通道,下面可以把承载力向下传递,就像一棵树一样,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一吨的钢材向外排放二氧化碳,而采用木结构每立方米能够减少向外排放的2吨的二氧化碳。所以,这完全是一个有机环保的建筑,和森林建筑、可再生能源、有机建材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内部和外部完全是通透的,可以很好的融合,使农村和城市有机的融为一体,就像陶朱隐园一样,这里面使用的进驻材料完全是自然的,或者是可以回收的,以便符合美国新的绿色建筑的标准,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所有的建筑生命周期中可以被吸收。这样的城市以亚马逊森林作为启迪,21世纪城市不应该再生产垃圾,应该产生可循环再利用的垃圾,以这个原则为基础发展未来的智能城市、绿色城市。[ 2016-04-19 15:20 ]

  [文森特·卡勒博]《FERTILE CITES》这本书已经印刷出版了,看我们怎么样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20世纪是石油、钢铁的世纪,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是尊重自然的、有机的、低碳的世纪。谢谢大家![ 2016-04-19 15:21 ]

  [主持人]感谢卡勒博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来自马来西亚的生态建筑师杨经文先生(Ken Yeang)将会就“生态建筑与生态总体规划--经验、理论与设计理念”这一话题进行演讲。杨经文(Ken Yeang)先生是建筑师也是生态学家,以独特的生态建筑闻名,且为全球绿色建筑设计权威。他求学于英国的建筑协会学院,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被英国《卫报》誉为“拯救地球的五十能人之一”。让我们掌声有请杨经文博士上台演讲![ 2016-04-19 15:30 ]

  [杨经文]我今天讲的这个线年做的一些工作,最开始我讲的是设计方面,一个好的设计有几方面的作用,不论是在理论上让人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并且要美观,让人们感到愉悦,满足所有的标准,同时还要满足预算,同时还要完成结项日期,还要有绿色。所以我认为,绿色只是设计中的一个要求而已,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建筑师都在做设计,我们必须要了解建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创造空间,使人们愉悦。[ 2016-04-19 15:41 ]

  [杨经文]整个设计不是设计单个楼,而是设计基础设施,为了地球的持续发展。整个环境、生态系统都需要支持,当我看到一个空间的时候,第一个标准就是水容量,从自然来看,在自然之中有多种多样的物种,但是人类是最有力量的。我们做建筑,我们做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设施,也是绿色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2016-04-19 15:44 ]

  [杨经文]如何把所有的因素融合在一起确保结果呢?这就是生态设计。环境学家告诉我们,其实40%的温室气体来自于建筑,如果说所有的绿色建筑师都做能够节能减排的建筑,很多绿色建筑可能会比较小,我可以告诉你,作为一个绿色建筑师,我们必须要以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层面来考虑绿色建筑,必须要把基础设施建成绿色的,而不仅仅是建设一栋绿色建筑。[ 2016-04-19 15:52 ]

  [杨经文]作为整个标准而言,整个环境、整个社会的水是蓝的,科技确保了这一切,还有基础设施,我们必须要把这一切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印度做的一个项目(大屏幕),展示的是设计如何改变了技术设施。这是森林、储能等各种不同的物种,我们不断延伸绿色环境,大家可以看到一系列的绿色基础设施,在整个区域内不断地延伸,大家可以看到左边和右边的区域就是绿色基础设施。[ 2016-04-19 15:52 ]

  [杨经文]下一步就是整个战略如何做?我们去掉这些绿色的基础设施,采用绿色生态大桥(大屏幕)。从上面来看,在桥之下,我们做了一个项目,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的绿色桥和绿色基础设施区域。我们在卡塔尔做了一个项目(大屏幕),不仅仅有人性通道、交通设施,还有各个方面的绿色基础设施。我们不仅仅是做设计,而我们是真正设计整个绿色基础设施。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蓄水是确保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我们必须要确保主要供水渠道,要重复利用绿色环保节能用水。不管是通过湿地还是通过蓄水池的方式,必须要保持可持续的供水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水重新回到地面,对于绿色用水而言必须要有环境上的设施,在它重新回到地下水之前,我们要对这些水进行处理,有助于建设绿色城市。通过跟不同的基础设施之间相互融合,有助于建立整个绿色城市,这也是我们的气候,我们必须要与生态系统重新连接。我们必须要有很多的措施来维持,因为如果维持做的不到位的话,相关的生物就会消失,这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资源,可以供体统的物种之间相互利用,我们必须要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将来维护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绿色建筑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设施的问题。[ 2016-04-19 16:09 ]

  [杨经文]大家可以看到第三个层面(大屏幕),这是生态上想要选择的一个模式。我们把这个叫做“汉堡包”,重新与整个生态环境相结合,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在这张图上的位置。这是我们在法国设计的一个项目,马达加斯加东部的项目(大屏幕),赤道南部的一个项目。大家可以看到,整个排水道,我们不仅仅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情况,还考虑了自然与人的和谐,我们看到了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我们周围的植被进行了测试,这也是我们想要做的,我们看到这些水层,看到了在水层附近、水面附近生存的所有的生物样本,对它们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我们把水面“殖民化”了,在这块儿区域,我们将所有的植被和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希望可以在各种生物之间搭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的桥梁。随着绿化不断地推进,可以看到整个区域的总的景观,就会看到整个环境统一成了绿色。大家可以看到,原生的没有污染的土壤,试图在最快的时间内达成目标,试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到更好的生物多样性。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到走廊、大道,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我们非常重视这种思维。[ 2016-04-19 16:21 ]

  [杨经文]我提到过一点,必须要重新修复已经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案例(大屏幕),也是我们这些建筑师正在做的项目,必须要修复所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的损伤,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这是一个很大的长方形,在20年的时间内,从1984—2004年,不管是从农业还是森林,必须要与自然重新建立一系列的关系。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正在建立生态系统,重新与自然搭建关系,这是很多项目都在做的。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是将人与自然再次结合,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与自然相结合。[ 2016-04-19 16:23 ]

  [杨经文]我们讲过生态多样性的问题,整个生态系统从植被的角度、从动物的角度和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整合和统一,自然与机械是不一样的,这是让我特别恐惧的一点,如果你看到所有建筑的所有元素都是无机的,没有任何的细菌存在于这个建筑之中,我想要做的是模仿整个生态系统,让建筑之中达到有机元素。这是我们在韩国做的项目(大屏幕),在韩国就像在北京一样,人口密度很大,这是整个项目的图纸,可以看到生物多样性的等级,其实这个等级并不是多么高,大家可以看到,北京每年最高气温是39度,我们当时在这个项目中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确立一些适于植被生长的基地,可能是绿色道路、绿色墙、绿色交叉路口和一些绿化公园。[ 2016-04-19 16:25 ]

  [杨经文]我们想要做什么样的物种呢?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个环境中已经完全没有自然的要素了,我们必须要研发,如何确保生态系统之间的供给和生物链条之间的关系,这是整个建筑的细节,也是整个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让我们把合适的绿色植被放在这个建筑立面,也要把整个绿色装饰放到建筑里面。可以看到不同物种的相互连接,我们不能把任何物种都放在里面,也不能吸收任何的具有破坏性的物种,因为具有破坏性的物种可以迅速的损失,迅速的破坏剩下的物种。因为我们必须要了解到韩国冬天特别冷,所以我们也就此特别进行了相关的设计。我觉得,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连接特别重要,这样的话,其实是在内部为相关的物种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所以,也像我们记录的一样,这是两块儿叠在一起,在这里可以做一些运动。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建筑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房间,这是项目的矩阵图(大屏幕)。[ 2016-04-19 16:28 ]

  [杨经文]大家看一下(大屏幕),整个建筑的灵感来自于钻石,它的外立面用了很多这样的灵感,很多体现的是本地的花纹。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将使用这个元素,并且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美感,我们这个放在内部,从这里可以往外看,这个建筑将在11月份彻底完成施工。这是最新的外立面(大屏幕),外部的立面和内部一样,都是一种创新。 这个建筑外面有很多的植被,这是一种绿植。北京平均每个人的居住面积18平米左右,在香港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建筑。我们要种的东西要具有“连接性”,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连接在一起,我们不要它们隔离,这是不同的系统。所有的植被是怎么相连的呢?这个过程中需要过渡,大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可连接的,实际上设计内部有过渡和相关性,这个建筑是连接的概念。这个植被使这个建筑从一个地方连接到另外一个地方,以连接的方式,在房顶上一直连接到顶部,通过绿植来进行连接的(大屏幕)。整个绿植在整个建筑侧面都可以上去,同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低能耗的建筑物。[ 2016-04-19 16:32 ]

  [杨经文]大家看一下所有的电梯厅(大屏幕),有不同的配置,有16个电梯厅。最上面的位置是最低的空调负载,在整个地点两边都有体现。电梯厅有采光的角度,可以在中间清楚的看得到绿植的位置。这个建筑现在已经完成设计了,建筑的侧面设计了绿色墙,采用绿植往上走,穿过一层,一直到建筑的最顶上。我觉得,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挑战,让绿植保持持续,最终我们要创造绿色物。 这是由数据组做出来的图像(大屏幕),如果这个绿墙不能成功的话,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来替换它,采用其它的外立面,这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从地面往上走,这个绿植走到头了再回到下面,并且可以持续往来上面看,一直到建筑的顶部。正如大家看到的,我们需要把空调孔放在这里,空气可以从这里进入这个建筑,通过这些绿植进入到建筑里面,在顶上放了PVC的格,可以采用特殊的方式把化肥加入其中。[ 2016-04-19 16:34 ]

  [杨经文]我们在香港大学做了一个项目,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个森林,我们也是想让绿植一直走上去,从楼顶上绿植再从右边回来。澳门这个(大屏幕)是用绿植连接起来的,穿过地面的绿植一直存在,一直爬到顶上去。 大家看这个医院,我们使用的是树叶,其实就是一种绿植,让病人感觉更好,医院也有更好的绿色的传统。像一个手指往两边抱,建筑两边伸出这样的手指,穿过每一层(大屏幕)。 我们要把绿植跨越整个建筑的外立面,在每一个外立面都需要有绿色流过。一直到地下室、一层,再一直到建筑的最顶上。这个建筑旁边有一个行走路线,把两者结合起来。这个建筑是竖向的设计,我们不能设计一个天空,但是要有天空的感觉。在项目当中可以加一些绿色的地方,需要有多种不同的绿色组合,因为可以有多重方式,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绿色安排,可以有不同的变化。[ 2016-04-19 16:37 ]

  [杨经文]这种围绕的想法是主要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部分,沿着这条路往来上面走,但是绿植的维护是一个问题,是不是需要从楼上吊起来处理这些绿植呢?你们可能说,到底这个建筑需要清洁吗?需要维护吗?肯定是需要维护的,我们需要园丁,这是在花园当中的建筑,土壤的替换都是需要成本的。有的时候,好几年之后才会想到一些问题。这些绿植并不光是线性的东西,线性的东西让人觉得厌烦,它会往上面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侧面。所有的这些绿植在整个外立面的布置,可以看到有非常和谐的里面和外面的结合。[ 2016-04-19 16:39 ]

  [杨经文]伦敦项目草图(大屏幕),这个建筑物13层,房顶花园层在建筑物的最顶上。现在新加坡有很多系统 ,他们的评估要给他们绿色标准,整个生态不光是有绿色标志,我们的系统评估现在是12分。 图上两个桥把两块儿连接起来,为整个建筑设计了一个类似“信封”的东西,把整个建筑围绕,我们需要找一个方式,把每天的阳光带进建筑物当中,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对角线窗户(大屏幕)。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可以直接看到外立面,一直能看到房顶。可以看到视觉的多样性,可以简单的把光带入到建筑里面。[ 2016-04-19 16:40 ]

  [杨经文]在整个建筑外立面,绿植从建筑的底下到顶方,还可以一直到进入到地下室。在十年以前我们曾经有一个想法,建立起水绿植的结合,希望能够把绿植引入到整个建筑立面,需要有一些雨水,用雨水进行一些处理。所有的物种一直走到上面,不需要太多的空间资源,建筑绿植穿过大街,并且一直走到了大街的另外一面。在建筑物里面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连在一起,和外部也连接在了一起,这需要连接性。 我们来看一下能源的使用,51%的能源用在运营阶段。这个进驻当中,一开始只占1%、9%,我们需要尽量降低这个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大家可看下整个过程,有非常冷的冬天,也有非常热的夏天,把这个建筑物房顶进行冷却,通过外立面进行设计,在哥伦布就有这样的建筑。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阳光的分布情况。这个项目是1992年做的,这是一个伞形的建筑,像一个巨大的设备,可以把太阳遮住,并且是可以调整的,当时完全可以不使用能源,可以创造自然的能源系统,创造一个可移动的房顶在建筑的最顶上。我们需要把绿植引入到建筑当中,大家可以看到光照的引入。[ 2016-04-19 16:44 ]

  [杨经文]对于混合型的建筑,从夏天到冬天,我们一直要做好调整,在夏天要进行空调系统的调整。对于能源,我们的想法是让这个建筑物本身成为一个很好的电站。我们要尽量多的获得太阳能。 再说一下社会上的设计,怎么让人高兴呢?这些因素会让人高兴,比如说生活的质量,比较一下他们的高兴度。高兴度好像和钱的关系不大,有时候很穷的人他们也很高兴,把这个作为基础,产生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设计了适当的行走距离到商店,我们找了一些方式,有的时候对于社交来说,经常让他们驾车,不如让走着去商量或者去学校,到底怎么样让他们走呢?比如说6分钟太远,3分钟又太近。你见到商店、找到医生、找到本地的零售店,都要在几分钟之内。怎么连接到周围?不光是建筑物本身的问题。总结一下,四个基本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系统、人类社会、外界的规则,包括排放、建筑物结构,建筑不光是要住,而且要舒适。图上是一只非常快乐的青蛙(大屏幕)。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东西最后都要是绿色的。 谢谢大家![ 2016-04-19 16:47 ]

  [主持人]感谢杨经文博士的精彩演讲。刚才,几位来自世界的顶尖生态建筑师对森林建筑理念做了延展的解读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