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很多,很关键,建议我们大家仔细看,慢慢看,让你了解邓州未来的主要建设项目和发展规划,涉及方方面面!全文43000余字,建议阅读时间一个小时。
邓政办〔2020〕42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邓州市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线日
为全面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全,推动汉江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现代化迈进,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函〔2018〕127号),把河南省南阳市全境及洛阳市栾川县、三门峡市卢氏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全境及随州市、孝感市、武汉市的部分地区,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全境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成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和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精神,2019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豫政办〔2019〕34号),提出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南阳市、栾川县、嵩县、卢氏县、泌阳县等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的县(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我省汉江流域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绿色发展先行区、省际毗邻地区联动发展试验区。
邓州市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统筹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邓州段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明确全市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重点项目和支撑保障措施,依照国家、河南省和南阳市要求,特编制《邓州市贯彻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全市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本实施方案涉及范围为邓州市整个市域,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实施期限为2019-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汉江生态经济带邓州段是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地位。
邓州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渠首地区,是南水北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邓州段建设,有利于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维护丹江口库区渠首地区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构建人水和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全,持续实现“一泓清水送京津”的重任。
邓州市产业基础较好,生态、文化等资源丰富,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邓州段建设,有利于充分的发挥邓州市优势,加快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传承发展特色文化新业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形成具有邓州特色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机制,从而为整个库区和汉江上游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道路。
邓州市是豫西南门户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邓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和人口、产业与生态之间协调发展,加快探索库区乡村振兴道路,构建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有利于促进渠首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为辐射带动整个库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南阳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总体平稳增长、转型逐步加快、质量不断的提高、活力显著地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为深入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邓州市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阳—十堰小三角中心位置,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是中西部结合的重要支点,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邓州市交通便利,郑万高铁、浩吉铁路、焦柳铁路过境邓州并设站,G55、G207、G328、S98、S99、S244、S239、S103、S240等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穿境而过,邓州通用机场即将开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429.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8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3亿元,2012—2018年年均分别增长7.07%、15.76%、12.44%、15.34%。市域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由2012年的29.7:45:25.3优化为2018年的20.7:36.1:43.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7.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拥有69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的68.2%。星光产业园、德同二期、永盛油脂、产业孵化园二期、依服宝服装智能制造项目稳步推进。凯达公司获得“省质量标杆示范企业”“省环保服务示范企业”荣誉,凯达“e环卫”智慧平台被评为“省制造业双创平台”,久友面粉日产500吨面粉智能制造车间被评为“河南省智能车间”。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4家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新增7家南阳市科学技术创新百强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邓州是河南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有“中国第一雷锋城”之称,是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拥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古城遗址、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胜地。近年来,邓州市围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南阳市区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非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0.28%和17.29%,分别比2012年提高9.1个、5.8个百分点。明确“县级规格、地级规模、中心城市水平”建设标准,把“水”作为母规划和最上位基础性规划,快速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构建“12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双百”城市框架,高起点启动“三线三区”规划建设,突破发展空间制约。全力推进百城提质建设,建成四馆一中心、妇幼保健院、便民服务中心、人民医院分院、市委党校、建业城市综合体、湍河国家湿地公园、三水厂、高铁片区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中心城区集聚能力持续提升。
邓州市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良田分布集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丰富,国土空间开发优势突出。全市拥有36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分别隶属于长江流域的唐白河水系和汉江中游水系。其中:唐白河水系在市域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96%;排子河等汉江中游水系在市域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4%,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值4.02亿立方米。引丹工程干支渠系发达,南水北调中线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省控出境水断面平均达标率95.8%。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6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6%,远超省定230天目标;PM10年均值8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值46微克/立方米,分别位居南阳市第3位、第1位。坚持“四水同治”,从严落实“河湖长制”,全方面实施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和厕所革命,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南阳市推广。
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3%下降到0.5%,全市所有贫困村安全饮水全覆盖,通村道路全部硬化、通客运班车率达100%,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改造。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103元、15185元,2012-2018年年均增长分别为8.3%、10.9%。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全方面推进北京路学校、十一小东校区、湍北中学等城区学校建设,改造提升全市438个农村中小学校旱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市职业技术学校纳入全省“中职双高工程”建筑设计企业,南阳科技职业学院设置顺利获批,邓州“大学梦”圆梦成真。城镇和乡村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国家将“中部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倡导绿色发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邓州市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提供诸多机遇。
2019年3月,习两次赴河南视察指导,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邓州作为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将在转移支付、土地指标、节能降耗、融资发债、项目布局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为邓州推动县域治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供重大政策机遇。
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邓州市作为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阳市副中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实施将为邓州全方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
习的“两山理论”将持续推进全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产业和幸福产业慢慢的变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邓州可以凭借丹江口库区渠首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幸福产业、文旅产业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全面满足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为全省的西南门户城市,邓州市将随着郑万高铁的开通步入“高铁时代”,全面融入郑州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武汉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从而逐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相互连通、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融合,这将进一步拓展邓州内外开放的空间。
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体系仍不合理,一产比重较高,分别高出全省和南阳市中等水准6个和11.8个百分点;工业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布局较为散乱,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价值链仍有待提升。
城市建设存在理念不更新、规划不科学、建设不精美、管理不精细等问题,城市发展形态和文明程度停留在“大县城”层面,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不相匹配。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乡村振兴任务艰巨。2018年邓州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和南阳市中等水准11.43个、5.95个百分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湍河、刁河流域还存在一定工业点源,乡镇及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河,治理设施严重欠缺,流域面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市域部分河道淤泥沉积、内源污染严重,河道ECO失衡,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及持续改善存在风险,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邓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但与汉江流域其他县市一样,邓州市面临资金筹措难度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发展瓶颈,将严重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体系优化的协同推进。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聚力“两个高质量”,强力实施“两轮两翼”战略,聚焦“平安、公平、人文、绿色”邓州和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动衔接,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奋力突破工业瓶颈制约、突破中心城市空间制约和功能制约、突破教育短板,推动我市建成汉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汉江上游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丹江口库区经济高水平发展核心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建设汉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统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保护汉江水资源和水环境,确保“一泓清水送京津”,做好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中心城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径。
。围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结构,形成发展新经济、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在引领库区生态经济建设、支撑库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三区”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ECO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形成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体现高水平发展的更加高的要求,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着力补足发展短板,谋求整体推进、联动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逐步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的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提升能力、创造财富的机会,慢慢地加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作为一项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按照近期和中远期两个阶段,组织落实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到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汉江上游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丹江口库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核心区“三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全市城乡、产业和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ECO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主要支流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超过75%。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7.8%左右;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高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产业园区逐步优化整合,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地位持续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小城镇初具规模,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22%以上,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建成。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5年,“三区”建设基本形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5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化,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全面达到水功能区管理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色发展效益全方面提高,经济转型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工产增加值占比达到45%。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全省、南阳市的中等水准大幅缩小,公共服务体系更健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经济总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产业体系升级、新型城镇化、开放合作整体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过程,全方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内外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筑牢汉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丹江口库区绿色明珠。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健全生态安全网络,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升环境质量,努力守护“一江清水”。
坚持全域生态发展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打造“一核、两廊、四区、六轴”的空间开发格局,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
中心城区为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核心。突出引领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水系连通和生态绿地建设,全面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一体化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湍河景观生态廊道和南水北调沿线生态景观廊道。湍河景观生态廊道重点加大湍河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湍河湿地建设,恢复植被和湿地,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救护、驯养繁殖体系,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突出湍河水源涵养、生态观光功能,持续扩大上游沿岸防护范围,快速推进湍河湿地建设,发展生态观光、乡村旅游、田园文创等产业,打造集休闲、娱乐、游憩及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湍河景观生态廊道。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廊道包括杏山、彭桥、九龙、张村、十林、赵集等乡镇。该区域以南水北调干渠最高洪水水位线米为河流保护区,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设项目;向外延伸300米(城区100米)为岸线保护区,禁止建设水污染排放企业。快速推进南水北调沿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在引水总干渠两侧营造高标准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推动沿河岸线护坡整治和生态景观恢复,建设集防洪、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净化、水系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走廊。
东部农田营养的东西循环区、西部丘陵水土保持区、城镇生态经济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东部农田营养的东西循环区以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西部丘陵水土保持区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封山育林和水源涵养,加大矿山环境整改治理修复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合理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切实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保障供水能力。城镇生态经济区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重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备,全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还原城市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矿山修复、涵养水源为重点,全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恢复重建水源涵养ECO,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
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人、以水定地”原则,沿S103、G328、G207、S243和X037形成辐射周边的六个方向的城镇发展轴,集中布局特色小城镇,集聚特色产业和人口,形成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镇村联动发展的态势。
——S103—南阳发展轴。经中心城区、张楼、白牛、穰东联系南阳,积极地推进纺织服装、粮食加工等产业协调发展。
——G328—新野发展轴。经中心城区、桑庄镇向东北联系新野,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乡村旅游、粮食物流等。
——G207—襄阳发展轴。经中心城区、龙堰、构林联系襄阳,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特色种植业、食品加工等。
——S103(X037)—浙川发展轴。经中心城区、文渠、九龙、高集、彭桥、杏山联系渠首、淅川,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
——G328—老河口发展轴。经中心城区、陶营、林扒、孟楼联系老河口,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和现代农业等。
——S243—内乡发展轴。经中心城区、罗庄、十林、张村、文渠联系内乡,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划定生态、水资源和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保护绿色发展空间。
严格保护南水北调渠首和干渠、杏山地质公园、湍河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公益林等,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三条水资源红线,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环境流量调控,提升生产生活用水效率,严控入河排污总量,强化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提升河流自净能力。到2025年,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4.75亿m3以内,供水能力达到7.28亿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1.75m3以下,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湍河Ⅲ类、刁河Ⅳ类和小草河Ⅳ类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确保“两区”地块做到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积极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到2025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0万亩。实施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森林、湿地、城市、农田、流域等生态系统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地推进沿路沿河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和庭院花园化。拓宽南水北调干渠源头区防护林、库周生态隔离林带建设,强化干渠两侧100米宽防护林带管护,建设集景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南水北调中线绿色廊道。持续推进“百千万”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大力栽植用材林、景观林和防护林,引导城镇周边集中连片发展特色林果和花卉苗木产业。全面加强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推进平安大道绿轴、运粮河城区段、高铁新城郊野公园、植物园、湍河国家湿地公园及防护林、张沟水库郊野公园、堰子河森林公园等建设,新建一批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做好围城林带建设。结合水库水源涵养林、廊道绿化和储备林建设,在高集张沟、彭桥刘山、刘集何冲、十林张岗等水库周边及铁路、公路、河渠等节点规划建设森林乡村。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35%。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防护林、经济林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为主,争取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方面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实施全域清河工程,制定湍河、运粮河、刁河、小草河、赵河、堰子河等“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河道底泥去污、水源涵养、湿地建设、河岸缓冲带建设等,建设环湖沿河生态缓冲带和隔离带,保护河道水生生物群落完整性,恢复河道ECO自我调节功能,确保河体和水库水质稳定。深化砂石资源管理改革,持续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
加强湿地ECO保护与建设,实施退耕还湿、退耕还滩、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推进河流生物廊道联通。推进湍河、刁河、运粮河、小草河等河流沿线天然湿地保护,支持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湿地、湍河渡槽人工湿地等建设,在有条件区域,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人工湿地,积极恢复湿地植被,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方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积极推动退耕还湿,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增强流域湿地调节能力。
实施破损山体、工矿废弃地等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植被恢复措施。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在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采取坡面整治、沟道防护、水土保持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对库区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在库区海拔172米以上的第一道山脊线以内建设生态隔离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开展疑似污染地块环境调查,实施分类处置、治理修复。
积极融入南阳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与淅川县、镇平县、卧龙区等县(区)的协作,协同推进南水北调干渠生态一体化发展。实施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引丹局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水、大气、土壤等监测数据联网共享,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方面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推进与丹江口库区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形成区域统一的环境决策协商机制、信息通告与报告机制、环评区域会商机制、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完成中心城区燃煤锅炉的拆除改造。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全面排查和有效治理排放废气的企业。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全面实施“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稳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到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达到77%以上。
严格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河流治理,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达标治理新模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强化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实施工业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全过程总量控制,加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建设产业集聚区水污染自动在线监控和集中治理处置,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全面取缔城市规划区、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完成所有养殖场配套治污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快速推进二污二期、乡镇集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厂(站)建设,着力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适时启动生态补水,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出境水断面持续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开展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抓好陶营、汲滩等“水美乡村”建设。
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污染跟踪监测,强化土壤环境综合监管,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有效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分类完成农田残膜、耕地重金属及包装废弃物等污染治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农用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综合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土壤环境改良工程,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制定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尽快完成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快速推进历史遗留无主矿山的修复治理。到2022年,全市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全面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规定,规范和引导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化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大力推广“邓农模式”,支持以黄志牧业为龙头建设粪污处理利用中心,开展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建设2个1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严禁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网箱养殖。积极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料安全推广使用,争创省级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市。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推进南水北调库区流域农药污染监测控制,建立全市农作物病虫害无害化监控体系,确保南水北调库区流域无农药污染。到2022年,全市农药、化肥减量20%左右。持续推进100万亩农作物秸秆还田,发展秸秆饲料精深加工、秸秆新型基料化产业和秸秆气电热联供,积极争创全省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示范市,支持黄志牧业在腰店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到2022年,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高标准推进小杨营、林扒、刘集等乡镇人居环境及综合整治试点,努力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建设乡村全域美丽大花园。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开展村庄陈年垃圾清理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稳定村庄保洁队伍。以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和总干渠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村庄为重点,整村覆盖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结合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发展要求,建设完善乡村公共厕所和标准化旅游厕所。合理确定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模式,推动“一户一厕所”。到2022年,每个乡镇建设2座三类标准公共厕所,所有行政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建立厕所粪污治理长效机制,推进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实施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局
加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推动土地、水、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全方面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完成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严控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民生和用地节约集约效果好的项目倾斜。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的方针,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三条红线。加快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建设,全方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国家和省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项目建设。做好重大产业布局规划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超采量,深入开展管网内自备井封停工作,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和乡村居民有偿用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进一步健全节水奖励惩罚机制,加强节水技术、节水产品研制和节水设施改造,积极地推进中水回用和雨水资源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积极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健全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深入推动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鼓励黄志牧业、好想鹅等企业未来的发展“牧→沼→菜(鱼、莲)”绿色循环经济。全方面推进市静脉产业园建设,加强低值废弃物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衔接,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按照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积极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严格产业准入,全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培育发展新兴起的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产业发挥品牌的集聚效应,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全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汽车零部件快速推进星光军民融合产业园、汽车线束线缆等项目建设,持续壮大专用车、汽车锁具、汽车涡轮增压、汽车线束等配套零部件产业规模,提升整车及重要零部件设计研发水平,扩大特种车辆生产规模,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整车和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和军用锂电池基地。支持驰诚集团推进汽车拆解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凯达汽车拓展发展“环卫设备+服务”,构建“汽车生命链”。纺织服装实施“三品”(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战略,支持永泰棉纺、圣新源针织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推进赐金纺织、依服宝纺织发展智能制造,快速推进鹏宇纺织紧密赛络纺和气流纺、国控鸿发无纺布、雪阳坯衫等项目建设,提升棉纺织产品结构,扩大高品质纱线产品比重,增加新型纤维、高档面料、家纺、床上用品、服装等中高端产品的品种和规模,建设全省重要的面料生产和服装加工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内衣创意产业园,承接汕头内衣产业内迁,发展内衣创意、工业品设计等。加快穰东服装园、文渠九龙内衣产业园、丹江口库区服装大市场等建设,打造原料—纺纱—织布—面料—服装鞋帽加工—创意设计—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
以绿色、安全、优质为主攻方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提质升级构林面粉加工园、腰店燕店农副产品加工园和张楼食品加工园,全力发展面制品、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林制品、中药材加工、火锅底料等精深加工,加大新品开发和品牌整合推广,打造邓州绿色食品品牌。发挥水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纯净水、矿泉水、果汁、碳酸、黄酒等饮料产业。支持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发展直接面向厨房、餐桌的速冻米面食品、常温面制食品、菜肴式食品、营养快餐、航空食品等。
加大新兴起的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培育增材制造、新材料和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推进康硕3D打印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3D打印,延伸发展原型设计和模具开发应用等,培育形成全国知名的先进增材制造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建筑新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紧密跟踪国际国内新材料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快速推进中国建材集团豫南建筑新材料装备园、洛阳晶致钼靶材等项目建设。医药健康重点发展中药保健品、功能性养生食品和医药中间体,引进发展医疗器械、中医健康等产业,建设中医药加工研发基地。
以“三提”(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两改”(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为途径,全方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园中园”建设,推进汽车产业园、服装产业园、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建设,规划新建小微企业园、物流园、电子商务孵化园等,完成穰城南路、三贤南路等道路建设,持续完善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公厕、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承载力。按照产城一体发展趋势,支持穰东、构林、腰店、张楼等特色专业园区发展,鼓励高集、构林、桑庄、杨营、杏山等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特色专业园区等,发展纺织服装、食品等特色产业。快速推进黄志牧业、永泰棉纺、康硕智能制造等企业上市培育,支持合乎条件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融资。鼓励产业集聚区全力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积极地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实施单位: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全力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不停地改进革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功能。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充分挖掘山水田园、文化民俗和村庄特色,创新旅游业态和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建设丹江口库区全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全力发展“旅游+”,推动旅游与农业、水利、文化、乡村等有机结合,做好花洲书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晋级、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及引丹总干渠及渠首闸建设纪念馆、八里岗遗址博物馆等建设,整合八里岗遗址、突破口、花洲书院、“回字形”城河、邓习画廊等资源,打造“高铁片区—迎宾线—中心城区—邓习线—杏山生态旅游小镇”旅游线路,发展红色文化游、山水休闲游、观光度假游。推进驰诚汽车小镇、F3赛场及文化公园建设,建设邓州极限运动城。快速推进习营美丽乡村、福胜寺、东顶祖师殿等建设,保护修复张村镇冠军村、九龙镇姚营寨村、小杨营乡安众村、汲滩镇廖寨村等传统村落和古民居,发展乡土文化体验游、特色农业体验游等。积极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快速推进杏山生态旅游小镇建设,打造集渠首精神展示、田园风光体验、亲子体验拓展、生态观光采摘及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鼓励杏山旅游管理区开展整建制景区化建设,推进杏山地质公园、石头屋、楚长城等景点组团开发建设;鼓励开发地方乡村特色旅游服务产品,深入挖掘地方菜肴特色,发展民俗美食街区、主题餐厅等,提供个性化、定制化餐饮服务;推进湍北酒店等星级宾馆建设,支持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增强旅游通行能力,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推进“邓州礼物”评审认证,开发一批“刘集黄酒+邓州小磨油+邓州黄牛肉+陶瓷器”旅游伴手礼和特色工艺纪念品。积极发展汽车小镇,举办越野车大赛等重大赛事,打响“极限运动城市”品牌,全面丰富提升旅游体验。
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推动仓储物流、金融商务和电子商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仓储物流。支持邓州万里物流园、邓东物流园区等建设,全力发展食品冷链、快递和农产品物流,积极地推进公铁联运,打造辐射丹江口库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邓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积极发展保税物流。提质升级“新网工程”,健全以市级配送中心、乡镇物流中转站、村级物流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争创省级农村物流节点。金融商务。全面启动湍北“金融港”建设,快速推进中原银行大厦、德创大厦等项目建设,积极吸引金融分支机构入驻。支持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密切结合,发展科技金融、民生金融、物流金融等新业态。支持邓州农商银行建成丹江口库区区域性银行,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和信托公司在邓州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培育资金互助社和专业化保险机构。快速推进商务中心区建设,建设会展博览中心,全力发展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电子商务。积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市,建设邓州市电商产业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网络,畅通邓州优势特色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渠道。建设市、乡(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乡镇建设地方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星创天地”。到2022年,实现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在人口达到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
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方向转变。商贸流通。开展批发零售业提质增效行动,结合“邓州新区”“高铁片区”建设,培育新的城市商圈,积极招引大型购物广场和游乐中心,发展城市综合体、连锁经营、O2O商业等新型业态,增强体验式服务能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快农商智慧城二期等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以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为特色的商业街区,以农副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中药材交易等为主的区域性专业市场。推进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推动万里物流园、铁路物流园提质升级,谋划建设浩吉铁路邓州西站物流园、保税仓储物流园等,完善丹江口库区物流“邓州一日达”网络架构,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健康养老。快速推进医养结合,推进丹江口库区养老健康城、高铁新城医疗养老等项目建设,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力发展候鸟养老、智慧养老、互助养老、积分养老、田园养老等新兴养老模式,打造丹江口库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康养品牌。引导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产业链条。
实施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商务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局、商务中心区管委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争创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快速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开展良种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稳产增产行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完成1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快速推进构林、刘集、都司等乡镇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示范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方面提升耕地地力。加快国家杂交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成果推广基地建设,建成5—10个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快速推进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和优质水稻示范园建设,建设10万亩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积极推动“粮改饲”,稳步扩大青贮玉米面积。
加快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进“扩猪壮牛稳禽”,壮大黄志牧业、好想鹅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超百亿产业集群。推广发展“邓农模式”,加快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种养循环生态示范园区,发展绿色循环养殖。建设牧原聚落式养殖加工综合体,有序推进牧原“百场千万”等建设,逐步实现养殖、屠宰、肉食加工、绿色食品、农牧装备一体化全链条发展。支持黄志牧业百万头生猪屠宰和万吨冷库及邓农食品腰店、裴营、文渠、孟楼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等建设。推进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桑庄、构林和张村肉牛产业基地。支持发展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和休闲观光牧场。升级改造家禽养殖场,支持建设高标准家禽养殖小区。
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快速推进构林、腰店和桑庄优质蔬菜基地,构林、龙堰和彭桥食用菌基地,30万亩优质专用花生高产高效示范田、南水北调干渠和湍河优质林果基地等建设,全力发展优质蔬菜、优质花生和优质林果业。支持在城区、镇区周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发展融休闲观光、三产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
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快盛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示范区,率先在“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制造”“农业+电商”“农业+旅游”“农业+物流”“农业+科普”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带动全市乡村振兴,为全国类似地区探索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支持盛达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志牧业田园综合体等建设,统筹布局种养、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全市农业提质升级。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依托高的附加价值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培育一批农业类特色小镇、文旅健康类特色小镇。支持高集、桑庄、杨营、杏山、龙堰等乡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形成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实施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三产办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引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挥京邓对口协作优势,积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合作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院(校)地合作示范基地等。支持黄志牧业院士工作站、建国农产品水产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市产业集聚区创建科技孵化器,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孵化器。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到2022年,建成1-2个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
实施创新“百强”和“百快”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引领型企业,着力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到2022年,建设2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更具吸引力的高品质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科学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持续创新服务体制机制,一直在优化引人留人软环境。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实施单位: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关键,全方面推进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城乡融合互动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健全城市建设机制,全面增强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高起点规划建设“邓州新区”“高铁片区”“邓西湖生态区”,推进大型物流园、“大学城”等建设,逐步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增强城市能级。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万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0万人。邓州新区整合湍北新区、商务中心区,拓展北京大道以东区域,规划建设复合型邓州新区。高铁片区完成桑庄镇政府与高铁片区机构职能套合,积极引进最适合高铁片区发展的产业,推进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公园、医院、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古城片区加快大十字以西段历史街区修复和突破口项目建设,建设平成门、拱阳门、迎旭门等,稳步推进旧城改造,逐步恢复古城风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猕猴桃产业基地和牧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骨干项目等建设,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的“邓州样板”。快速推进迎宾线A”级景区创建和古城景观环线建设,串联高铁片区、古城片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打造“三线串三区”的“微笑曲线”,建设全景邓州。
突出“一城绿色半城水”的水城特色,建设城区生态水系,推动城区水系连通,打造“回字型”城河水绿空间和历史人文廊道,建设内外相连、水城共融、组团紧凑的生态宜居水城。启动古城复兴行动,强化古城风貌控制,加快古城修复步伐,在穰城路、人民路、交通路、雷锋路围合区域内实行限高、限建,严禁高强度开发,推进团结中路区域改造、内外城河综合治理和城市周边“四湖”(明珠湖、西湖、南湖、七星湖)建设,全面保护好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营造更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
积极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全方面开展城区洗修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星光厂和人民路等污水提排泵站建设、建业公园里能源站、老旧小区改造、团结路安置房、四馆一中心等项目建设,逐渐完备供水、供电、供暖、电信、公厕、停车场、人行天桥等便民设施和学校、医院、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畅通城区路网交通循环,打通灵山路、穰邓大道以及三贤路南延,改造提升新华路、G207城区段、北京大道等道路,完成南一环、平安大道等“三横四纵”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全线贯通湍北“五纵四横”主干路网,提高城市通行效率。加强城区绿地、公园建设,按照居民出行“500米或15分钟入园”的标准,谋划建设一批绿地广场和口袋公园,对全市背街小巷、零星公共场地进行硬化补绿和改造提升,做好夜景照明和城市亮化。持续推进违建别墅、“大棚房”等“双违”整治。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和水弹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开展城市补白活动,对零星城市公共场地进行绿化美化,对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实现路平、灯亮、水通、景美。
健全城市规划落地机制、经营城市机制和拆迁补偿机制,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上的水准。坚持以规划统揽全局、以规划引领城建,确保城市规划项目落地建设,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建到底。坚持推进“五先五后”(先谋划后运作、先筹资后启动、先安置后拆迁、先造景后出让、先配套后开发),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节奏,实现城市“有效益地增长”。制定出台《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办法》,明确城市土地征收程序、补偿与安置、补助与奖励标准。实施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
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突出自身特色,全力发展镇区经济,做大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能力。到2022年,建成1个镇域规模达到10万人的小城市。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高标准做好镇域规划,推动镇区扩容提质,推动向小城市方向发展。穰东镇紧抓全国特色小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机遇,加快穰东服装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为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探索示范经验。构林镇进一步叫响“中州名镇、全国重点镇”品牌,深入开展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力发展现代农业、黄牛养殖、面粉加工、乡村旅游等。按照小城市市政设施标准,完善穰东镇和构林镇基础设施,打造邓州副中心城市。
支持赵集、孟楼发挥国家重点镇优势,推动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全力发展特色林果、稻渔混养等生态农业及纺织服装、现代家居、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以商贸物流、交通节点、特色产业等为主的重点镇。
支持桑庄、夏集、裴营、白牛、汲滩、小杨营、林扒、高集、文渠等乡镇建设中心城区辐射区,积极推动镇区与中心城区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对接融合、共享共建,力争新建2-3个省级中心镇。
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支持杏山、彭桥等乡镇发展生态林业和乡村旅游,支持孟楼发展商贸流通,支持都司、刘集、张村、赵集、罗庄、十林等乡镇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产业,实现“一镇一品、一乡一特”,全方面提升城乡发展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加强乡镇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绿地水系、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地推进“天然气下乡”工程,建设完善供水体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完善学校、医院、文化场馆和体育设施,全方面提高宜居水平。实施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
建立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强化乡村风貌整治与管控,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突出乡村地域特色和自然肌理,加快台湾村、习营村、张寨村、桑庄村、汲滩村、文渠村等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抓好腰店村、赵楼村、杨河村、胡岗村等省级卫生村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农民安居、村庄美化亮化等工程,做好“厕所革命”,完善农村里的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机制,持续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厕所、污水后期运维机制。加快天然气向农村延伸。加强杏山村、冠军村、姚营寨村、安众村、廖寨村、焦林村、贺营村、堤南高村等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和修复,保持乡村风貌和文化特色,建设特色乡村民居,发展乡村旅游和村落文化展示。
以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为先行区,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康有序发展新型城镇化。
推进省级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建设,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持续推进“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保护集体成员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社区落户。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落实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参加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政策,全方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推进财政、土地、社保、住房等配套改革,建立新增建设用地“人地挂钩”差别化机制。实施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安局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承载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公、铁、水、航”多式联运,打造丹江口库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邓州通用机场。快速推进郑万高铁、浩吉铁路建设,争取焦柳高铁、呼南高铁、宁西高铁在邓州设站。推动环库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洛阳—邓州—襄阳铁路客运专线,争取阜九铁路过境邓州,商漯城际铁路向邓州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