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简称“双碳”目标),中国能源系统将继续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核能具有生产的全部过程不排放温室气体、全寿期碳排放量小、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无间歇性等优点,可通过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助力能源系统转型。通过梳理中国能源系统现状和核能发展基础,总结多方研究给出的能源发展目标,分析核能在发电、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发展机遇,量化分解出阶段性发展子目标并匹配相应技术路线,总结提出核能行业发展路径,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为重塑核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提出并讨论安全和公众接受性、经济性、灵活性等要关注问题,为推动核能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人们日益认识到气候问题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也认识到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21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同年,“气候行动”“清洁能源”等被联合国列入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能源生产贡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行业减排任务更繁重,“去碳化”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2020年9月以来,习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中国碳达峰新目标、碳中和新愿景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与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是化被动为主动,彰显大国责任担当的战略选择。
美国、欧洲碳排放量分别在2000年左右和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达峰,随后维持平稳波动并呈缓慢下降趋势,至2018年两者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相当峰值时期的约88%和63%[1],他们均设定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美欧有50年以上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目前距离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中国经济仍处于中快速地发展阶段,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目标,人口数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还在增长,按期实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双达峰”是巨大挑战。
数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和实践均证明,要实现能源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核能必不可少。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不排放温室气体,全寿期碳排放量小,同时具有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无间歇性、占地面积小、受自然条件约束少等优点[2]。在双碳目标下,核能在发电、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将有更多发展机遇。下文将通过量化分析,总结提出核能发展路径及有关建议,为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据统计,能源生产和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多数来自,贡献了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煤炭和油气消费是大多数来自[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2012年的约9%提高至2019年的15%,同期核能占比由0.8%提高到约2.2%[5]。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目标[6]。
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的“双碳”目标;12月,他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kW以上。
在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多个专家和机构以经济发展、能源转型等方面条件为约束,分析给出至206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若干阶段性目标(见表1)。
可以看出,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中国能源结构或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快速调整,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先后“双达峰”再逐步加速下降,电力消费占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不断的提高,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将较快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非化石能源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机遇期。预计在低碳能源替代、区域多能互补、低碳能源多元化利用等方面将有更多发展机会。
人类对核能的和平利用始于发电,这也是现今最主要的核能利用形式。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报告分析,即使从全寿命周期来看,核能单位发电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最小的[13](图1)。
从能源效率的观点来看,能量梯级利用是更高效的一种方式。2019年,全球共有79座核反应堆(其中部分为多功能)用于海水淡化(10台)、区域供热(56台)和工艺供热(32台),累计有750个反应堆年的安全运行经验[14]。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核能更将超脱出仅仅提供电力的角色,在核能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多种非电综合利用领域发挥功能,起到减排降碳、确保能源安全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见图2)。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作为中国“十四五”阶段重点任务,“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kW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这为中国核能行业近中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球在运行核电机组444台,装机容量3.94亿kW;在建核电机组53台,装机容量0.57亿kW。2019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占比约10.4%,在非化石能源中发电量占比约27.8%[5]。在经济总量排名靠前国家中,发达国家核能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多年保持在4%~9%(见图3,除法国占比高达约40%,德国决定弃核后核能占比显而易见地下降,日本受福岛核事故影响核能占比下降以外)。截至2018年,这些国家的核电发电量占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例高达34%~52%[16]。
虽然近十几年来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同时受2011年福岛核事故影响,部分国家调整了核电政策,但统计表明,除中国外,福岛核事故前后年均开工新建核电机组数量相差甚微,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并未减弱[17]。目前,全球有19个国家正在新建核电机组,约有30个国家正在考虑、计划或启动核能项目,另有约20个国家在某一些程度上表达了意愿[18]。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国在运核电机组49台,装机容量约5100万kW;核准在建核电机组17台,装机容量近2000万kW,在运、在建机组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虽然近年来中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速度较快,但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中国核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仅约2%,发电量占比约4.7%,发电量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比约14%,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中等水准,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按照表1给出目标,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达峰,约55亿t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5%,约14亿t标煤,电力需求11万亿~13万亿kW·h。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会降低,电力需求和非化石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电力结构需持续优化;按一次能源消费总量45亿t标煤计算,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约31.5亿t标准煤,电力需求超过16万亿kW·h。
保守假设2030、2050年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占比分别是8%、20%(分别接近目前全球核电发电量平均占比和达到有核电发达国家的核电占比水平,见图4),即分别为0.96万亿和3.20万亿kW·h,保守按照年利用小时数7800 h计算,装机规模分别达约1.23亿和4.10亿kW。按照典型三代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单台功率分别为120万kW、150万kW,核电建设周期为5年考虑,2020—2025年、2026—2045年分别年均开工建设7~8台、10~12台百万kW级三代压水堆机组。
考虑到核电发展现状及各方面基础条件,设定目标是较为现实的,以中国现有能力可完全实现。此外,未来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模块式小堆等先进核能技术与非电应用将逐步成熟商用,核能规模提升仍有潜力。
氢能是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的二次能源,同时还是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重要原料或还原剂。全球多个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已制定氢能发展计划并开展有关工作。
根据氢能行业有关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2100万t,预计2030年氢气需求将达到3500万t,2050年接近6000万t,大多数都用在交通运输、工业领域、建筑及其他领域。中国政府部门已于2020年出台有关文件提出加快新能源发展,加快制氢加氢设施建设。目前,已有一批制氢和产储运一体化产业链项目获批[19]。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低碳、零碳制氢工艺成为关注焦点。核能制氢主要可采用传统电解水工艺、高温蒸汽电解制氢和硫碘循环工艺制氢3类,有关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采用传统电解水工艺只需要核电厂所产生的电,要与现有成熟技术抗衡,电力成本应足够低。高温蒸汽电解通过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在至少600 ℃高温下制氢,比低温工艺耗能更少、效率更高(超过40%)[20];高温气冷堆出口温度800~950 ℃,恰好具备这样同时供电、供高温蒸汽的能力,具备比较好的发展前途。硫碘循环工艺也属于热化学工艺,该工艺流程需要硫酸、氢碘酸、碘以及这些物料的混合物参与,对材料抗腐蚀和抗老化性能要求很高,其中硫酸在400 ℃下沸腾蒸发是腐蚀最严重的工艺步骤;考虑到材料耐久性问题,该工艺尚未实现商业化。
以高温气冷堆为例,经估算,一台60万kW高温气冷堆机组可满足180万t钢产能对氢气、电力及部分氧气的能量需求,对应于每年可减少能源消费约100万t标准煤,减排约300万t二氧化碳。目前,位于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即将装料,计划2021年底投入商业运行;60万kW高温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根据前文所述预测目标,保守假设2030、2050年分别有4%、10%(即同年核电发电量占比的一半)制氢产能由核能提供,按照某核能制氢示范装置效率计算,相当于分别约750万kW和3200万kW热功率。相比于煤制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达0.15亿t/年和0.60亿t/年。
核能区域供热是十分具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全球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已有约50年商业化的居民核能供热实践。早在1954年,前苏联应用热功率为10 MW的实验供热堆型,发展了核能供热技术;随后几十年间,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批欧洲国家陆续将运行的商用核反应堆用于供热[21]。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92.51亿m2,比2011年几乎翻一番,2012—2019供热面积年均增速超过8%,供热总量也在以超过4%的年增速增长。随着中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还会有更多集中供热需求。
2017年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提出,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对“2+26”重点城市,2021年城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60%以上;研究探索核能供热,推动现役核电机组向周边供热,安全发展低温泳池堆供暖示范。
中国于1959年开始建造49-2泳池式轻水反应堆;1989年,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开发出热功率5 MW的供热堆型NHR-5,采用“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模式,具有固有安全性。近年来,清华大学、中核集团等单位又分别开发出NHR200-II低温供热堆、“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等堆型,为核能供热技术推广应用打下基础。2019年11月,山东海阳核能供热项目首次正式商用,抽取少量AP1000机组常规岛蒸汽为70万m2住宅供热。“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也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随着后续项目建成,最终海阳核电站可达到超过2亿m2的供热能力,供热半径达100 km,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62万t。
在中国北方的核电基地中,海阳核电、石岛湾核电、红沿河核电、徐大堡核电等均已(考虑)实施热电联供,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或设计,有望于2030年全部实施区域供热,至2050年具备条件的核电基地均可进行热电联供;对于小型低温供热堆各类机型,可待项目成熟后尽快示范、商业推广,十四五期间先行示范2~4个机型,此后逐步推广。
当前中国北方地区城乡供热面积总计约200亿m2,保守假设2030、2050年分别有4%、10%供热需求由核能提供,按照供热量50 W/m2测算,分别相当于0.4亿kW和1亿kW供热功率。相比燃煤锅炉供热,分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7亿和1.7亿t/年。
淡水资源不足是全球很多地区面临的问题。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20%人口没有办法获得安全饮用水,而且这一比例还在增加。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25年,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根据中国水利部数据,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预计仅有1750m3;在最大限度地考虑节水情况下,用水总量为7000亿~8000亿m3,要求供水能力比当前增长1300亿~2300亿m3。
考虑到海水资源量巨大,成本低廉,将海水淡化使用极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目前,大多数海水淡化工艺使用化石燃料,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碳排放。而利用核能淡化海水,占地少、水质好、供给稳定。前苏联于1973年开始,利用核能技术(快增殖反应堆)进行海水淡化实验,结果证明,在技术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上皆可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能应用于海水淡化技术获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重视。
目前较成熟方案是依托大型核电机组建设海水淡化厂,该方案已在中国红沿河、宁德、三门、海阳等多座核电厂采用;也可直接建设低温供热堆用于海水淡化,有关技术方案正在研究中。以红沿河核电海水淡化厂为例,最大产水规模1.5万t/天,正常情况下1.3万t/天,该技术较为成熟,在许多地区具备逐步扩大产能和商业化推广的条件。
此外,随着中国海防建设的需要,怎么样才能解决海岛供水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国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的海岛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91%,大多远离大陆、分散偏僻,无法引水,面积较小(500 m2~5km2的海岛约占中国海岛总数的98%),开发本地水资源的能力有限。淡水资源保障是中国全力发展海洋科技的后盾,鉴于此,对滨海核电海水淡化厂、浮动堆海水淡化的需求预测将持续增加。
在国内外一些海岛地区,已有海上浮动核电站的应用实例。2020年5月,俄罗斯建成世界首座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并投入商业运营,由一艘驳船搭载2台35 MW的KLT-40C核反应堆,为其北极海岸的楚科特卡地区城市提供能源和淡水。
根据上文对用水能力增长的预测目标,考虑2050年人口变化、人均用水量增加和节水技术进步多重因素作用,保守假设2030、2050年中国需水量分别为1300亿和2300亿m3,核能海水淡化占比分别为4%、10%(即同年核电发电量占比的一半),按能耗4kW·h/m3测算,即2030、2050年新增核能淡化能力分别为52亿和230亿m3,相当于270万kW和1180万kW核电装机,分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17亿和0.74亿t/年。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结合中国核能行业发展现状和有关规划、政策,本文梳理出未来核能技术较为具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并尽可能分阶段给出量化目标,见表2。
为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核能行业要坚持以安全为前提,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1)要重塑核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在能源系统清洁转型过程中,各类能源品种的地位和作用都将转化。核能一方面要扩大电力占比,替代高碳排放能源品种承担基荷角色,主动与风、光、蓄等能源品种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身,技术向着灵活化、智慧化方向发展,通过大中小装机配合,地上、地下、水面等多重空间布局,把握机会开拓制氢、供热等核能综合利用领域市场,确立核能在清洁能源替代中的突出位置。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虽然几十年来,中国核能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累了大量发展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在新的能源体系中发挥好作用,还要一直开展科研创新,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很少建设新的核电项目,但一直未停止新研发技术,始终保持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要逐步优化自主品牌核电技术的设计,提高经济竞争力;对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基础材料仍需加大攻关;小型堆研发要尽快走出“大堆小型化”的局限,探索实现固有安全、高度智能、极度简化、工厂预制、模块配置等特性;对于第四代各种堆型应分层次开展研发示范工作,形成梯次推进的技术布局;面向长远,加强对基础性、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17]。
(3)坚持全产业链协同推进,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协调。核能行业在新领域探索发展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扶植培育整个产业链,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诸如核电越建越贵、关键技术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让核能成为经济上有优势,对社会有助益,发展成果可共享的绿色产业。同时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全球新一轮核能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1)安全和公众接受性问题。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是核能行业发展的前提和生命线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世界各国汲取事故教训,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安全性,重建发展信心。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确保核安全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人民群众对核安全的关注更多、期待更高。只有解决安全性问题,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才能提高,行业发展才有更大空间。因此,面向双碳目标,核能行业要在可能会影响安全与公众接受性的环节下大力气,为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2)核能经济性问题。据国际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际署统计,2010年以来,太阳能光伏、聚光太阳能电池储能、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技术成本分别下降82%、47%、71%、38%和29%[22],在三代核电安全性要求提高、新建项目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核能技术发展压力很大。以核能制氢技术为例,现存技术电解1 m3氢气需要5 kW·h电能,未来可以下降到2.8 kW·h;当用电成本下降到0.15元/(kW·h)以下时,电解水制氢成本可以和既有供氢技术竞争[23]。目前国内核电上网电价大多在0.4元/(kW·h)以上,因此如何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降低核电成本,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3)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灵活性问题。中国资源禀赋和用能负荷不均衡,加之新能源的时空不匹配,预计下一步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将给电网运行带来非常大影响。此外,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在用户端将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夏季、冬日负荷“双峰”特点。在传统情况下,核电一般以带基荷运行为主,不参与电网调峰[24];在新的发展阶段,核电灵活性不足问题将显现,或面临更频繁的调峰压力。根据有关研究,随着核电参与调峰深度的加深,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和单位发电量成本都将较显著提高。广泛开发核能多功能利用或配备储能,对于弥补核能调峰深度受限问题、增加核能系统灵活性意义重大,还可能避免因大型核电机组频繁参与调峰带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挑战。当前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较为成熟,相比于化学储能大多在0.6~0.8元/(kW·h)的度电成本,抽水蓄能度电成本较低(0.21~0.25元/(kW·h))[25]。下一步,探索核能参与“多能互补”电源基地,加强“源网荷储”互动[26],是重要研究方向。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系统将向着多元清洁方向发展。核能作为典型低碳能源品种,可在未来能源体系中超脱出仅仅提供电力的角色,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本文结合中国能源系统现状和核能发展基础,分析核能在发电、制氢、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发展机遇,总结提出行业发展路径,指出下一步核能行业工作重点为重塑其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应关注安全和公众接受性、经济性、灵活性等重要问题,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月1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在中广核大厦会见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焰章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交流。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亦伦,中国电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小军参加活动。杨长利欢迎丁焰章一行到访,感谢中国电建长期以来为中广核提
近年来,核电凭借自身运行特性和清洁低碳的优势成为中国能源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核电市场化运营体系任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市场准入条件、申报机制、出清价格诸多方面问题亟待捋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为促进核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本文从市场机制和灵活性改造两个方面,分析了国外核
2023年,清洁能源为中国经济贡献了11.4万亿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使得该行业在经济稳步的增长中所占比重稳居首位。根据官方数据和行业数据的分析显示,去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大幅度增长。“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成为投资的主要热点。(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Lauri,QiQin)在
1月30日,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在京会见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国跃一行,双方就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同推动绿色转型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新起点上携手服务国家战略、保障能源安全、助力能源强国建设进行深入交流。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申彦锋,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俄乌战争开始不久,美国禁止进口所有俄罗斯石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但并非所有能源供应都包括在美国的制裁中,也不包括在其欧洲盟友的制裁中。相反,西方大国小心地确保不中断从俄罗斯国有核巨头Rosatom及其子公司Tenex进口核燃料。(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4年1月,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复,由中核集团组织并且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际能源署2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将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由于全球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低排放能源将满足未来3年全球新增电力需求。这份名为《电力2024》的全球电力市场发展和政策年度分析报告预测,到2025年,随着法国核能发电量攀升、日本几座核电站恢复运行,以及一些国家的新反应堆
新时代我国核工业迎来了自“两弹一艇”以来最重要的发展的策略机遇期中核集团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强核强国神圣使命举全集团之力推进习和党中央部署的重大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重大工程高水平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经过广泛调研、研讨和征求意见提炼形成了以勇
2024年跑市场的铮铮号角吹响了。1月18日,中核集团在京召开2024年第一次市场开发工作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申彦锋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策略与区域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
1月19日,中核集团与中央财经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举行。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参加活动并致辞。中核集团副总经济师赵强,中央财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涛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何秀超表示,中央财经大学与中核集团从始至终保持良好联
中核集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集团总部及22家二级单位、120家三级及以下单位、3200个基层党组织、61000多名党员形成良性耦合,同步在全系统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中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消费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加和峰值平台三个阶段。1978~2001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年均增长4.1%。2002~2012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9.1%。2013年以来为峰值平台阶段,2013~2016年为缓慢下降期,2014年和2015年煤炭消费量分别同比下降2.9%和3.7%,2016年同比下降4.7%;2017年煤
1月19日,在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电站数据全量接入仪式举行,标志着全省能源数据资源整合又迈出坚实步伐。至此,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已汇聚全省90%以上的能源产、供、储、销数据,实现7大产业、5大行业用电客户的碳排放监测与分析,有力助推了“
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稳妥有序做好“十四五”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22-2025年煤电行业“先立后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第二批)的通知》工作要求,1月26日,山西能源监管办与山西省能源局、人社厅、生态环境厅、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协会组成联合
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提出的”目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问题时,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回顾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推出的举措、成效和下一步重点,并指出将紧紧围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条主线,全面展开多领域、多层
大力发展绿电市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怎么来实现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绿色电力作为清洁低碳能源的代表,一直以来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绿电交易作为绿色电力市场的核心机制之一,通过市场化交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广东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近日发布,其中的电力能源重点梳理如下: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一、2023年工作回顾出台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
1月19日,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运营的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内,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58座新能源电站数据全量接入仪式举行。至此,该中心汇聚青海省90%以上的能源产、供、储、销数据,实现7大产业、5大行业用电客户的碳排放监测与分析。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于2023年7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其中提到,市场层面可以建立碳交易市场,政府能够给大家提供碳交易激励政策,还可以设立碳信用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完成碳减排任务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积极性。原文如下:0018关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提案调
19日,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58座新能源电站数据全量接入。至此,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已汇聚该省90%以上的能源产、供、储、销数据,实现7大产业、5大行业用电客户的碳排放监测与分析。近年来,青海支持建设新能源大数据、能源大数据和智慧双碳大数据“三大中心”,能源产业数
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发电量为2022年的3.4倍;新材料产量比上年增长近六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二氧化碳年注入量突破150万吨……2023年,中国石油“双碳三新”业务蒸蒸日上、捷报频传,一年三跨步,一步一台阶,绿色发展动能澎湃。2023年,中国石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公司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暨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是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传统电网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电网安全运作和电力可靠供应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是“双碳”目标下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必由之路。公司各
1月31日,由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承制的海南小堆示范工程“玲龙一号”棒控棒位系统设备顺利通过出厂验收。海南核电设备采购处、维修二处、运行二处以及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有关人员参加本次验收。棒控棒位系统是执行核电厂反应堆启停和反应性控制的核心系统,对电厂的稳定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验
1月28日至31日,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首批500kV主变压器(B/C相)及厂用变压器(A/B)顺利抵达三澳核电基地并就位至1BTA变压器平台,标志着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主电源工程进度进入了新阶段,为保障1号机组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1号机组主变压器由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变
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秉承“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开展防城港核电厂4号机组运行许可证颁发前综合检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1月27日17时45分,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2号机组环吊顺利完成载荷试验,标志着在历经近2个月的组装、4个月的调试及载荷试验后,三澳核电项目2号机组环吊正式具备可用条件。环吊作为核岛安装阶段入驻的第一台大型设备,负责核岛主设备的吊装与工程安装材料的倒运,在电站运行阶段也是唯一一个能在核岛
1月30日,中国核建2024年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工作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分析发展形势,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集团公司总经
当前,我国核能“三步走”战略有序实施,华龙一号已成为核电发展主力堆型,一笔一划书写了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硬核”答卷。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全面建成投产以来,从始至终保持安全运行,累计安全发电超410亿度,助推经济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赋能美好生活。庆祝“华龙一号”首堆投运
2024年01月28日,华能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建设项目3号机组除氧器吊装就位,整个吊装过程安全、质量可控,为后续3号机组常规岛相关整体的结构完成及二回路管道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氧器本体长48m,直径4.5m,净重241t,是全厂最长的设备,也是“华龙一号”机组首台整体到货的除氧器。作为常规岛厂房的重要设
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召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年度工作推进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谋划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现代化监督管理体系,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出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核强国。”1月24至25日,中核集团召开2024年度工作会议,总结集团公司2023年度工作和“两核”重组五年来的奋斗历程,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集团公司2024年度工作,号召动员广大干部职员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核工业高质量
1月25日10时15分,在苍南核电、中广核工程、天津电建、中建二局、核鹏监理、东电一公司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220kV辅助电源系统完成送电并通过24小时试运行考核,标志着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220kV辅助电源工程正式投运。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220kV辅助电源工程为220kV柳垄变扩建工
1月24日11时40分,在历时3小时23分后,徐大堡核电站1号机组核岛辅助厂房CA20模块吊装就位,标志着1号机组重量最重的模块顺利完成就位工作,也是该机组继FCD、CV底封头吊装就位后顺利实现的第三个里程碑节点。CA20模块是核岛辅助厂房中的大型钢结构模块,整体呈长方体状,高近21米,由32个墙体模块和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