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
从2016年统一品牌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开行万列所需时间由开行之初的90个月缩短为现在的6个月。今年3月以来已连续8个月单月开行数量超越1600列。
通道网络不断扩充,由单一线路变成“一张网”,中欧班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实施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等一批口岸站扩能改造项目,提升口岸接发车和列车编组效能,今年9月底阿拉山口站新建综合查验场投用后,阿拉山口站准轨、宽轨接运能力分别提升15%和30%。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目前,中欧班列回程、去程比例超过84%,实现每周“去7回6”,双向开行基本均衡。
根据中欧班列境内外运输组织特点,将时速120公里中欧班列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单列平均运量较开行之初提升34%以上。
与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加强对接,研发投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积极推广铁路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口岸通关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应用北斗卫星定位、5G等新技术,研发推广具有破封报警、位置追踪功能的铁路电子施封锁以及中欧班列全程保险等安全措施,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
中欧班列货物品类已增至53大类5万余种,特别是高科技、高的附加价值货品占比逐年提升,如通过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口的中欧班列货品中,汽车、机械、手机电脑等高的附加价值商品占比已达40%以上。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由2016年8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67亿美元,今年以来运输货值已达580亿美元。
产品供给持续优化,服务能力提质升级,中欧班列已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与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目前每周稳定开行17列,包括西安、成都、重庆、义乌、武汉、广州至德国杜伊斯堡、波兰罗兹、波兰华沙等线路,按照境内外全程“客车化”组织,运输时效有了稳定预期,受到客户青睐,吸引了大量高的附加价值货源,平均每柜货值较普通中欧班列提升41%。
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班列产品供给,开行企业定制化班列,推出了新能源汽车、邮政物资、跨境电子商务、木材、茶叶、冷链等特色班列产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国际物流服务。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成功解决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品和光伏产品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
在中欧班列沿线个国家建立铁路集装箱还箱点107个,方便客户用箱还箱。成立中欧班列客服中心,上线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构建需求提报、合同签订、提箱还箱、报关报检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全天候和多语种,为全球客户提供境内外全程保险、货物信息追踪、电子施封锁、物联网集装箱等特色服务,不断实现用户需求。网站上线运营一年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888万次,日均访问量超5.2万次,最高峰日访问量达22万次。
开辟亚欧开放合作新通道,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中欧班列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欧班列有力带动了我国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一些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依托中欧班列,慢慢地发展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最大的中欧班列集散中心,累计开行中欧班列线条,促进了进出口货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物流落地、贸易落地、产业落地,成为乌兰察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引擎。赣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赣州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明显地增强,推动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年产值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00亿元。
中欧班列让更多电子科技类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欧洲,让欧洲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同时为欧洲生产商和贸易商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贸易新通道。从济南、青岛等地开出的中欧班列为海尔、海信、山东重工等重点企业组织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先后服务进出口企业2万余家,发送货物超84万标箱,进出口货值超1000亿元。波兰苹果种植历史悠远长久,中欧班列为波兰苹果销往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海运全程需40天时间,中欧班列只需14天就能运抵中国,2023年,中国从波兰进口苹果的货值同比增长23.2%。
中欧班列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中欧班列的开通吸引了上百家物流公司落户,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二连浩特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重要口岸城市,其物流产业随着班列发展迅速崛起,有效带动了当地仓储、运输、货代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公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非常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